江漢臨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作品原文

江漢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注釋譯文

1.漢江:即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經湖北省至漢陽入長江。臨眺:登高望遠。一作"臨泛",則是臨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陽一帶的漢水,因其在古楚國之北境,故稱楚塞。三湘:湘水合灕水稱灕湘,合蒸水稱蒸湘,合瀟水稱瀟湘,故又稱三湘。此當泛指洞庭湖南北諸流域。
3.荊門:《水經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間。荊門在南,上合下開,暗徹山南;有門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紅,間有白紋,類牙形,並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荊門縣城即在江南岸邊,縣南有荊門山,與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對。九派:《文選》郭璞《江賦》:"流九派乎尋陽"。李善注引應劭《漢書》註:"江自廬江潯陽分為九。"這兩句寫江漢相通之廣,南連三湘,西通荊門,東達九江。
4.郡邑兩句:言水勢浩瀚,波瀾動盪,使人覺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動起來,遠處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蕩。
5.山翁:晉代將軍山簡,曾守襄陽。這裡借指當時襄陽的地方長官。
編輯本段譯文

漢水流經楚塞,又接連折入三湘;
荊門匯合九派支流,與長江相通。
漢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朧朧,遠在虛無漂緲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邊際,波濤激盪滾動。
襄陽的風景,確實叫人陶醉讚嘆;
我願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創作背景

開元二十八年(740),40歲的王維調知南選,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選補使,途經襄陽時作此詩。詩的前六句寫臨流遠眺的景觀和感受,既是寫實,又充滿想像,氣象恢宏闊大,是歷代文人寫江漢景象的佳作。《瀛奎律髓》:"右丞此詩,中兩聯皆言景,而前聯猶壯,足敵孟、杜《岳陽》之作"。《唐詩成法》:"前六雄俊闊大,甚難收拾,卻以'好風日'三字結之,筆力千鈞。"
這首《漢江臨眺》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

作品鑑賞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線,洶湧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詩雖未點明漢江,但足已使人想像到漢江橫臥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詩人將不可目擊之景,予以概寫總述,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後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詩人著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於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水彩。而其“勝”,就在於畫面的氣韻生動。難怪王世貞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昧。”說得很中肯。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此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畫面上疏密相間,錯綜有致。
接著,詩人的筆墨從“天地外”收攏,寫出眼前波瀾壯闊之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這裡,詩人筆法飄逸流動。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湧,浪拍雲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詩人故意用這種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浮”、“動”兩個動詞下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都動起來了。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山翁,即山簡,晉人。《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的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家池上大醉而歸。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喑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絕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桃源行》、《老將行》、《同崔傅答賢弟》等,形式整飭而氣勢流蕩,堪稱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
王維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頌德的應制詩、阿諛奉承的唱和詩和直接宣揚佛理的作品。它們的內容多不足道,語言亦多陳詞套語,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數名篇佳句,如“雲里帝城雙風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氣象高華,體物細緻,亦為人所稱道。王維詩《少年行》插圖 選自明代萬曆集雅齋刻本《唐詩七言畫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