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攬勝圖

江漢攬勝圖

江漢攬勝圖所屬明朝時期文物之一,武漢博物館收藏。

名稱:絹本《江漢覽勝圖》
《江漢攬勝圖》圖中為晴川閣和黃鶴樓。《江漢攬勝圖》圖中為晴川閣和黃鶴樓。
年代:明代
文物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收藏單位:武漢博物館
絹本《江漢攬勝圖》
明代仇英款《江漢攬勝圖》,畫為絹本,現在收藏於武漢博物館。此畫對於今天了解明代末年這個歷史時期的武漢具有極為重要的史跡價值。畫的中心內容為江漢二水交匯及水上船隻交通景色,與剛剛建成不久的漢陽晴川閣及隔江相望的黃鶴樓,表現漢口是沿江的一排碼頭。由於晴川閣的出現和鸚鵡洲的存在,說明此畫的創作時間應在晴川閣建成之後到鸚鵡洲沉沒以前。
此畫原名《武漢三鎮圖》,後依實景改名為《江漢攬勝圖》,畫的風格與仇英畫風不同,譬如仇畫秀麗,相比此畫便顯渾樸。經我國當代書畫鑑定名家徐邦達先生鑑定,認為雖非仇畫,但是畫的技法不在仇英之下。應當是明代另一位名家所作。
此畫在“文革”前收藏於武漢市政府,據說是某一位知名人士捐獻給政府的(經查該知名人士為李宗仁的侄子李任夫先生——編者)。上世紀50年代,我在武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時期,武漢市人民委員會黎少岑秘書長曾經拿給我看過,在他的著作中也曾經引用過此畫的內容。在“文革”期間此畫不知什麼原因流落到武漢工農兵美術廠。在修建晴川閣時由於機緣的巧合,被當時在博物館工作的梅安娜同志發現,經過給武漢工農兵美術廠做工作之後轉交給武漢博物館收藏至今。此畫之所以得到保護,與梅安娜的發現和工作分不開,功不可沒。晴川閣建成後,為了說明晴川閣的歷史,曾由工農兵美術廠複製放大于晴川閣大廳的正中。武漢市博物館建成後,由湖北美術學院唐小禾先生等人設計製成掛毯,陳列於市博的進門大廳正中的牆上,成為明代末年表現武漢三鎮的標誌和歷史的見證。
晴川閣創建於明代嘉靖五年—八年(1525—1529),是當時漢陽郡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時創建的。這幅畫所表現的內容成為今天我們了解研究明代末年時期武漢三鎮地貌和以後變化的史跡過程面貌的依據。對武漢當前建設意義極為重要。如漢陽龜山後的東月湖在當時是靠近晴川閣的;如晴川閣與黃鶴樓的建築結構,說明樓與閣是不同的;如黃鶴樓樓形可以看出在明代末年時期就已經形成,實際古代的黃鶴樓在明清兩代逐漸成為呂洞賓的紀念建築,據呂洞賓傳中說呂洞賓自江西廬山口道後雲遊到武昌蛇山化三級紅樓飛升。後雖經過數次重修和重建,今天層數雖然增加,其樓形的特徵仍未有不同的改變。黃鶴樓側的勝像寶塔,實建於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它也證明了黃鶴樓的舊址,從明末到清末都沒有大的改變。畫面透過黃鶴樓還可看到洪寶塔的遠觀面貌。畫上的鸚鵡洲仍可見其大概,位於大江之中,據記載漢末處士禰衡被黃祖殺害後葬於鸚鵡洲上。今天漢陽的鸚鵡洲已非古時的鸚鵡洲,洲隨明王朝的覆亡沉沒於大江之中,禰墓當亦隨洲的消亡而沉沒。現在的鸚鵡洲為後來淤起的劉公洲的更名。這些都是這張畫提供的重要史跡形象變化的信息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