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江梅引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將詣淮南不得,因夢思以述志。
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幾度小窗幽夢 手同攜。今夜夢中無覓處,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濕紅 恨墨 淺封題 。寶箏 空,無雁飛 。俊游 巷陌,算空有 、古木斜暉。舊約 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罷淮南 春草賦,又萋萋 。漂零客,淚滿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江梅引:詞牌名,全名《江城梅花引》,又名《攤破江城子》。雙調八十七字,有平、卜、去聲叶韻與傘押平韻兩體。
2 丙辰: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
3 梁溪:在今無錫市,相傳因東漢梁鴻曾居此而得名。
4 詣(yì)淮(huái):到淮南去。合肥在淮河以南。詣,往。
5 幽夢:幽遠的夢。
6 濕紅:一說,紅淚。《麗情集》載蜀妓灼灼以軟綃聚紅淚寄裴質。一說,淚水濕透紅箋。
7 恨墨:表達運籌別恨的書信。
8 封題:封緘書信。
9 寶箏:箏的美稱。
10 無雁飛:即無人彈奏,雁柱不動。
11 俊游:勝游,亦指良伴。
12 算空有:意為算來空有……借指回憶過去。
13 舊約:往日之約。
14 淮南:指隱士淮南小山劉安。
15 萋(qī)萋:草木生長茂盛的樣子。
白話譯文
慶元二年的冬天,我留在無錫,將往合肥而不能實現,依照夢中所思以記述自己的感情。
人世間的離別容易看重時節,見梅枝,相思情忽地湧上心頭。幾回小窗內幽深的夢裡,花間漫步手牽手。今夜夢中找不到你,我徒自徘徊獨游。夢中我還未感覺,寒氣已將衾被浸透。
眼淚沾濕了紅箋,怨恨飽和著墨跡。淡淡地封了信函,題了信頭。寶箏空放久不彈,沒有飛雁把書投。風流地遊蕩在大街小巷,想來只有古樹斜陽空自留。舊目小舟共載的盟約,美好的心愿已付之東流。唱罷淮南小山“王孫不歸”的詩句,恰好又是春草萋萋的時候。四處漂泊的遊子,思念往事,淚滿衣袖。
創作背景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丙辰之冬,姜夔住在無錫梁溪張鑒的莊園裡,正值園中臘梅競放,於是見梅而懷念遠在安徽合肥的戀人,因作此詞。小序指出:“予留梁溪,將詣淮南不得,因夢思以述志。”說明這是藉記夢而抒懷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詞的上片開篇即點出主題,“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至“尚未知”幾句,“幾度”寫情人入夢的頻率之繁,詞人曾經多次在夢中和情人相會於窗前;然而,“今夜夢中無覓處”,昔日夢境的美好和今日夢境的淒涼,兩相對比,更是讓他情難以堪,所以“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詞人從這淒冷的夢中醒來,想到曾經的情人如今再不得見,不覺悲從中來。黯然銷魂之際,就連寒氣侵入了衾被都沒有絲毫的感覺。以上作者通過兩種夢境的對比,美好與傷感,安慰與心傷,鳴內心難以言狀的哀愁。原本虛無的夢境,也被他借來訴述對情人銘心刻骨的思念。詞人正是藉此進一步訴述別後對情人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詞人寫夢,多用提空描寫,即不拘泥於對夢境本身的細膩描寫,而是化實為虛跳出夢境,重在敘寫對夢境的難以言傳的獨特感受。
下片,詞人進一步抒發對情人的思念。“濕紅恨墨淺封題”用的是晏幾道的詞:“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鏇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寶箏空,無雁飛”,曾經情人素手彈奏寶箏,今日再也無法聽見箏律;而那些和淚寫成的相思,也沒有殷勤的鴻雁為他傳書。詞人對情人的思念,只能這樣年年歲歲深埋在心裡。秦少游云:“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當與此處意境相同。“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暉。舊約扁舟,心事已成非”幾句,用李清照一句詞即可解之——“物是人非事事休”。“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寫出詞人內心的惆悵迷離。結尾總概全篇,直接抒情
綜觀全詞,詞人把對情人的追憶與思念,巧妙地以夢境形式表達出來,先用昔日“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襯托“今夜夢中無覓處”,然後用“濕紅’’三句換一角度記夢,寫戀人的夢魂雖然未到,但淚濕書信,百無聊賴,情與己同。而舊時巷陌,不見其人,舊約扁舟,付之東流,則又轉筆寫自己夢中的感嘆。“歌罷”以下,寫夢醒後的心情。相思之念又揉進自己身世的飄零之感,用一“淚"字,將作者的悽愴情懷,盡融其中。 詞的上下片一氣貫注,重點記述夢境。開端直吐胸憶,寫見花憶人,然後由往日的夢中相會過渡到當前的夢中難覓。下片緊承上片,寫舊時巷陌,不見其人,前約落空。末尾以夢後的心情作結。全篇寫得一往情深,悽惋動人。
名家點評
當代詞人沈祖棻《宋詞賞析》:上片冬留梁溪,下片詣淮不得,因夢述志。“見梅枝”兩句,從盧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來。“歌罷”兩句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仍是離別之感,綰合起句。離別之難,相思之苦,似應度日如年矣,而言“易多時”,是一拗。既已多時,似不相思矣,而承以“忽相思”,又是一轉。相思在“見梅枝”之後,似見花而懷人,然證之“幾度”一句,則固未嘗一忘也。或謂“幾度小窗幽夢”亦可在“見梅枝”之後,然其下緊接“今夜夢中”,作一對比,則此“幾度”,固謂“今夜”以前。
作者簡介
姜夔(1155-1221年),字堯章,江西鄱陽人,後寓居浙江德清,與白石洞天為鄰,所以號“白石道人”。早年隨父宦遊,住漢陽。後來過著游士式的生活,因屢試不第,因此一生沒有做官。白石的書法十分精湛,詩也負盛名,尤其以詞著稱於世。他的詞作有的感慨時世抒寫戀情,有的寫景詠物記述交遊。琢句精工,韻律諧婉,格調高曠,寄意幽邃,藝術造詣較高。以清冷剛健的詞筆開創了體制高雅的風雅詞派。對史達祖、吳文英等人很有影響。但他的詞也存在著藻繪過甚、內容空洞的缺陷。著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絳貼平》《續書譜》,詞有《白石道人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