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因長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內 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江東所指區域為長江下游江南一帶。
在秦漢、三國時期,以安徽長江兩岸劃分,江北又稱江西。(三國時部分江北地區屬於江東六郡之地區)
唐宋時期長江以南之蘇皖浙滬為浙江道,以新安江為界,分浙江東西兩道。
宋代的江東(江南東路)專指皖南、贛東及江寧府等地區,宋代的兩浙路指蘇南、浙江、皖南、上海。
在清朝江東又叫江左,江西又叫江右。
即今 皖南、今蘇南、今蘇中、今浙江、今江西東北部、今上海這片地區稱作江東。
江東六郡
簡介
三國時江東六郡指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郡治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郡治初在宛陵,後移至建業即江蘇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廬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縣西北)、廬江郡(郡治安徽省廬江縣西)。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吳郡富春孫氏孫堅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升任長沙太守,擁兵自居,成為割據首領。孫堅長子孫策,年輕有為,領其父部下千餘人,渡江削平江東,占據江東六郡而被封為吳侯。孫堅次子孫權,秉承父兄遺志,在周瑜、張昭等一批士族豪強的支持下,穩定江東局勢,戰敗曹操、劉備,於公元229年稱帝,定國號為吳,成為三國鼎立中的吳國。
吳郡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治所在原會稽郡的吳縣(今蘇州),會稽郡僅保留浙江以東部分,徙治山陰(今紹興)。
吳郡所轄屬縣:吳縣,婁縣(今崑山東北),由拳(今嘉興南) ,海鹽(東漢治所在今平湖東南),餘杭(今餘杭鎮),錢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陽),烏程(今湖州),陽羨(今宜興),無錫,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陽),丹徒(今鎮江)。
會稽郡
在今江浙地區。秦置,郡治吳縣(今蘇州),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為韓信楚國所領,後屬劉賈荊國、劉濞吳國。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漢成帝時領二十六縣,人口逾百萬,為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於揚州刺史部。
東漢中期,分北部十三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今紹興),領十五縣。
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衢州、金華一帶)。
丹陽郡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而名。
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三國初郡治移至今南京市。漢轄今江蘇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安徽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池州市、黃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即皖南、蘇南、浙北地區。東漢建安後,轄境慢慢減少。
三國初,孫權以呂范為太守,將丹陽郡從宛陵移至建業(今南京市)城東部。223年,孫權又任命丹陽太守呂范為揚州牧。
豫章郡
楚漢之際置。治南昌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西漢後期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漢末,孫權厘豫章郡置廬陵郡、彭澤郡、鄱陽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吳置豫章郡,治南昌,轄16縣: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吳平、西安、彭澤、艾、宜豐、陽樂、富城、新吳、鍾陵。
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江西又被稱為江右,與江東呼應。
廬陵郡
廬陵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其範圍歷代均有變化,但核心區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西省吉安市轄境。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治所西昌縣(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處)。轄西昌、高昌、石陽、巴丘、南野、東昌、新興、吉陽、興平、舊城10縣。遷西昌縣治於今江西泰和縣城西1.5千米。
廬江郡
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廬江郡設立,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池埂)。
元獰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銷江南廬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東部與九江郡南部地區並,組建新廬江郡(治舒縣)。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縣為昆鄉。
東漢復名舒縣(仍治今廬江縣城池埂),屬揚州廬江郡(治舒縣),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復撤銷六安國,併入廬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內10個縣、侯國。它們分別是:舒縣(廬江縣陳埠鄉城池村城池埂)、皖縣(潛山縣城梅城鎮)、居巢侯國(巢湖市區東北)、臨湖侯國(無為縣湖壠百勝鄉臨壁村)、龍舒侯國(舒城縣龍河口)、六安侯國(六安市區北西漢故址)、安風侯國(霍邱縣邵崗鄉許集村)、陽泉侯國(霍邱縣臨水鎮)、襄安縣(無為縣襄安鎮)、潛縣(霍山縣南嶽鄉上元街村)。
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廬江郡治遷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年),吳撥皖城,廬江郡一分為二,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城池埂、大城坂),魏廬江郡陽泉(今霍邱臨水鎮)。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顧炎武《日知錄》等。
歷史政區
江南東道
唐代地方監察機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其地轄為今江蘇省蘇南、上海、浙江全境、福建全境及安徽徽州。治所在蘇州,領原江南道潤、常、蘇、湖、杭、睦、歙、明、衢、處、溫、婺、越、台、建、泉諸州,加上從嶺南道劃來的福、漳、汀三州,總計19州。
州郡 | 治所 | 轄境 | 備註 |
潤州丹陽郡 | 今江蘇鎮江潤州區 | 今江蘇鎮江、南京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常州晉陵郡 | 今江蘇鎮江丹徒鎮 | 今江蘇常州、無錫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蘇州吳郡 | 今江蘇蘇州 | 今江蘇蘇州、浙江嘉興和上海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湖州吳興郡 | 今浙江湖州 | 今浙江湖州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杭州餘杭郡 | 今浙江杭州 | 今浙江杭州市的除建德市,桐廬、淳安和蕭山、濱江之外的所有區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睦州新定郡 | 今浙江建德梅城鎮 | 即嚴州,今浙江建德市、淳安縣和桐廬縣及富陽市的新登鎮、萬市鎮、綠渚鎮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歙州新安郡 | 今安徽歙縣 | 即徽州,今安徽黃山市和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越州會稽郡 | 今浙江紹興越城區 | 今浙江紹興及杭州市蕭山區、濱江區。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明州餘姚郡 | 今浙江寧波 | 今浙江寧波(除寧海縣外),舟山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衢州信安郡 | 今浙江衢州 | 今浙江衢州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婺州東陽郡 | 今浙江金華婺城區 | 今浙江金華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處州縉雲郡 | 今浙江麗水蓮都區 | 今浙江麗水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溫州永嘉郡 | 今浙江溫州鹿城區 | 今浙江溫州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台州臨海郡 | 今浙江臨海市 | 今浙江台州及寧波市寧海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福州長樂郡 | 今福建福州 | 今福建福州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建州建安郡 | 今福建建甌市 | 今福建建甌一帶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泉州清源郡 | 今福建泉州、 | 今福建泉州、莆田、漳州北部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漳州漳浦郡 | 今福建漳州 | 今福建漳州大部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為州。 |
汀州臨汀郡 | 今福建長汀 | 今福建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歸化、上杭、武平、永定八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 |
江南東路
北宋時期, 今天江蘇省,安徽省長江以南大多數土地屬於江南東路,江南東路置一府(江寧府)、7州、2軍、68縣。在宋代,江南東路是中國最繁榮的省份之一。無論是人口總數、糧食產量,還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與淮南東路,兩浙路相當,明顯領先於附近的淮南西路、江南西路等。
府 州 軍 | 附郭縣 | 縣 |
江寧府 | 上元縣江寧縣 | 句容縣 溧水縣 溧陽縣 |
宣州 | 宣城縣 | 南陵縣 寧國縣 旌德縣 太平縣 涇縣 |
徽州 | 歙縣 | 休寧縣 祁門縣 婺源縣 績溪縣 黟縣 |
江州 | 德化縣 | 湖口縣 彭澤縣 瑞昌縣 德安縣 |
池州 | 貴池縣 | 青陽縣 銅陵縣 建德縣 石埭縣 東流縣 永豐監 |
饒州 | 鄱陽縣 | 餘乾縣 浮梁縣 樂平縣 德興縣 安仁縣 永平監 |
信州 | 上饒縣 | 玉山縣 弋陽縣 貴溪縣 鉛山縣 永豐縣 寶豐縣 |
太平州 | 當塗縣 | 蕪湖縣 繁昌縣 |
南康軍 | 星子縣 | 建昌縣 都昌縣 |
廣德軍 | 廣德縣 | 建平縣 |
江東建康道
集慶路:上。宋建康府為江南東路治。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四年(1277)升建康路,天曆二年(1329)更名集慶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應天府。
錄事司:
上元縣:中,倚郭[城東北偏]。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徙治淳化鎮,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復徙舊治。
江寧縣:中,倚郭[城西南偏]。
句容縣:中。
溧水州:中。宋溧水縣。元貞元年(1295)升溧水州。
本 轄:溧陽州:中。至元十四年(1277)於溧陽縣置溧州,十五年(1278)升溧州府,十六年(1279)升溧陽路,二十七年(1290)省府入縣,元貞元年(1295)升縣為溧陽州。
本 轄:宋溧陽縣。元初為溧州、溧州府、溧陽路倚郭,至元貞元年(1295)升溧陽州。
寧國路:上。宋寧國府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寧國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寧國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宣城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宣州府,二十七年(1367)復名寧國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宣城縣:上,倚郭。
南陵縣:中。
涇 縣:??。
寧國縣:中。
旌德縣:中。
太平縣:中。
徽州路:上。宋徽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興安府,二十七年(1367)更名徽州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二十九年(1292)廢。
歙 縣:上,倚郭。
休寧縣:中。有五城務。
祁門縣:中。
黟 縣:下。
績溪縣:下。有西坑寨。
婺源州:下。宋婺源縣。元貞元年(1295)升婺源州。
本 轄:有惠洽鄉巡司。
饒州路:上。宋饒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饒州路,十九年(1282)改屬江西行省,二十年(1283)復屬江浙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鄱陽府,尋更名饒州府,改屬江西行省。
錄事司:宋設三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鄱陽縣:上,倚郭。
德興縣:上。
安仁縣:中。
餘乾州:中。宋餘乾縣。元貞元年(1295)升餘乾州。
本 轄:
浮梁州:中。宋浮梁縣。元貞元年(1295)升浮梁州。
本 轄:樂平州:中。宋樂平縣。元貞元年(1295)升樂平州。
太平路:下。宋太平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路。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改置太平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當塗縣:中,倚郭。
蕪湖縣:中。
繁昌縣:下。
池州路:下。宋池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九華府,尋更名池州府。
錄事司:
貴池縣:下,倚郭。
青陽縣:下。
建德縣:下。
銅陵縣:下。
石埭縣:下。
東流縣:下。
信州路:上。宋信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置廣信府,改屬江西行省。
錄事司:
上饒縣:上,倚郭。
玉山縣:中。
弋陽縣:中。有寶豐場。
貴溪縣:中。
永豐縣:中。
廣德路:下。宋廣德軍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廣德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廣興府。
錄事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廢。
廣德縣:中,倚郭。
建平縣:中。
鉛山州:中。宋鉛山縣屬信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鉛山州,為直隸州。至正二十二年(1262)朱元璋改屬江西行省。
本 轄:至元二十九年(1292)割上饒縣乾元、永樂二鄉、弋陽縣新政、善政二鄉來屬鉛山州。
相關典故
霸王別姬
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各自擁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文臣武將,本來劉邦實力並不比項羽強,怎奈,項羽剛愎自用,每每在關鍵時刻不能接受謀臣的計謀,就連被他尊為亞父的謀士范增最後都哀嘆“豎子不足與謀”。他與劉邦決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被劉邦用四面楚歌徹底地瓦解了軍心,身邊的寵妾虞姬拔劍自刎,而他則帶著殘部一路南逃,行至今天安徽和縣烏江的長江岸邊,後面追兵漸近,眼前大江阻隔,只有烏江亭長駕一葉小舟欲渡他過江逃命,想起隨他多年的將士到如今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在這江邊拚死,真是愧對江東的家鄉父老,他無論如何也不願一個人過江,只是託付亭長把他的烏騅馬渡過江,隨後自刎於江邊,幻滅了他的一番宏願和本來可能成就的霸業。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無限哀傷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說:“天將明了,我當冒死衝出重圍,你將怎么樣!”這時的項羽,竟然說不出讓虞美人一起突圍的話。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捨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然而,千百年來,在我們這樣一個勝者為王敗者寇的文化環境裡,從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給予這個落敗英雄以少有的寬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規格為他立傳,文人幻想他可能東山再起,老百姓則很實際地給他立祠供奉,並尊他為項王菩薩。時至今日,在烏江,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項羽的雕像前總是香菸繚繞,四鄉八鎮的村民們都趕來參加一場小型廟會,人們或以物易物,或說唱遊樂,在喧囂中,佇立著的項羽似乎也多了幾分歡愉,少了些許威嚴。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李商隱的詩
【作品介紹】
《江東》的作者是李商隱,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39卷第172首。
【原文】
江東
作者:唐·李商隱
驚魚撥剌燕翩翾,獨自江東上釣船。
今日春光太漂蕩,謝家輕絮沈郎錢。
【注釋】
①江東:指今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
②撥刺:魚跳水掉尾聲。翩翾:飛貌。
③謝家輕絮:用謝道韞以柳絮詠雪事。沈郎錢:指榆莢。《晉書·食貨志》:“吳興沈充又鑄小錢,謂之沈郎錢。”漢代有小錢名榆莢錢。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王維的詩全集欄目。
夏日絕句(李清照五言絕句)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湧出來,震撼人心。最後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裡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