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成博

江成博

江成博為江蘇啟東市匯龍中學高二學生,其把國旗下講話,儼然當成了“討伐”教育制度的“擲彈場”,換掉“審過”的稿子,“言論不當“、”用詞過激”地猛烈抨擊教育制度,而廣受關注。

基本信息

事件過程

意外

國旗下的講話變“討伐”

9日上午,上完第二節課,江蘇啟東市匯龍中學3000多名師生匯集到操場上,參加升旗儀式。升旗完畢,還有一個國旗下的講話,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當天的主題是“如何樹立遠大理想”。高二文科班學生江成博是演講人。

但演講開始,副校長徐輝就發現,這個孩子的語氣不對,“根據調查,中國孩子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創造能力世界倒數第一……”徐校長以為接下來就會發生“轉折”,但很快就感覺不對,這名學生還在繼續說,“這難道就是我們接受16年教育的結果嗎?現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們想要的,這種變味的教育,我們學了有什麼用?就是考上大學又能如何?”

國旗下的講話,江成博儼然當成了“討伐”教育制度的“擲彈場”,雷語不斷。這樣讓所有人深感意外的演講,顯然震住了場內3000多名師生。但即使感覺到了不對,學校還是堅持讓江成博演講完。“我們沒有關掉麥克風,更沒有讓他停止演講。”副校長徐輝說,這則千字的手書“討伐檄文”,江成博講完用了大概5分鐘。

老師

他換掉了“審過”的稿子

作為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匯龍中學非常重視每次的國旗下講話。演講學生不僅精挑細選,而且對學生寫的演講稿,老師還要嚴加把關。在不少老師眼中,江成博是一名成績不錯、落落大方,還熱衷參與社會活動的好學生。

在演講前,小江也將自己的稿子送給了老師“把關”,做事認真的老師還對小江的演講稿詞句進行了認真推敲和指導。但誰也沒想到,當天上台演講時,他將之前送審過的演講稿,換成了另外一篇,題目是《做美好的自我》。一名老師告訴記者,這孩子個人情緒化嚴重,純粹是發牢騷。

事後,學校領導同他談話時問他,現在的理想不是自己想要的,那自己真實的理想是什麼?“連他自己也回答不上來。”一名老師說。

校方

已對其進行批評,但不會處分

據老師介紹,小江稱自己最近看了一本“90後”大學生鍾道然的書《我不原諒》,書中對當下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批評和反思。有老師認為,這孩子之所以這么做,是想出風頭。

10日晚,聯繫到徐輝時,他坦承地表明了學校態度,“江成博同學在不適當的場合,言論不當,用詞過激。”但他表示,學校對他的這種行為進行了批評教育,但不會像網上所說對其進行處分。“我們對學生很寬容,還是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徐輝說,當時,音響主控台就在不遠處,也有老師站在演講台附近,完全可以斷掉電源或讓江成博停止演講,“但那樣也會傷到他的自尊心,我們還是堅持讓他講完。”

據了解,目前,江成博已回到學校正常上課。

部分言辭

江成博事件 江成博事件

“根據調查,中國孩子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創造能力世界倒數第一……”

“這種變味的教育,學了能有什麼用呢?就是考上大學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

“我們不是機器,即使是機器,學校也不該把我們當成追求升學率的工具!”

“這難道就是我們接受16年教育的結果嗎?我們不能只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應該有自己的理想。”

“現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們想要的,這種變味的教育,我們學了有什麼用?就是考上大學又能如何?”

演講稿原文

做最好的自己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想說一段材料:在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真是讓人難以想像,竟然有4個國家的創造力比我們還差!看來我們的想像力的確匱乏,然而這就是我們接受16年教育的結果。

我再想請問各位同學,你們是否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我們父母的,或者說我們大家坐在教室里承受著變味的教育帶給我們的痛苦為的是什麼?僅僅為了考一個好大學?為了一紙文憑?再然後呢?為了一個好工作?為了有好多好多錢?難道這些就是我們用整個青春作為交易所換來的?這不是生活,這僅僅只是生存。然而可悲的是,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即使付出了整個青春,也換不來這些庸俗的東西。

這就是我們的悲哀,因為沒有理想,別人這樣,我們也就這樣,因為沒有理想,我們沉默,我們屈服,我們麻木。

同學們,我想我們可以醒來了,問問你自己,你喜歡什麼,你想從事什麼,而不是父母讓我們喜歡什麼,父母讓我們從事什麼。

同學們,我並非排斥學習,而是希望我們大家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學習,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就算是機器,也不是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的機器。這是一個多么簡單的道理,然而有多少人不明白這個。

同學們,不要再去傾聽枯燥乏味的說教,也別試圖去補救無望的過失,別在愚昧庸俗的事上浪費生命,那些是我們這個時代病態的目標和虛假的理想,去過你美妙的生活吧,去做最好的自己!

我鼓起了勇氣,私自改變了原來要說的內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

謝謝,我的講話完了。

各方評論

對於江成博“國旗下的講演”,校方給出的“定論”是言論不當、用詞過激,“這孩子太情緒化了,牢騷滿腹,完全‘變了味’”。有老師甚至認為,他之所以這么做,“是想出風頭,成為別人矚目的焦點”。不過,在公共輿論場中他卻收穫了一邊倒的讚揚。有網友表示:“觀點不一定全對和考慮得足夠周全、成熟,但一個身處應試壓力下、並身披光環的學生能有這種勇氣和想法已屬難得。”並反問校長、老師“你們不感到無地自容嗎”。如此迥異的評價結論,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句老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最近一段時間,自殺、燒書、逃學……各種對於教育的微弱反抗、無聲吶喊頻繁曝出,充斥著各大媒體的版面。相比其他一些或許帶有盲從性質的“集體行為”,筆者以為,江成博這番“個人秀”無疑更具指標意義。因為根據報導,在不少老師眼中,江成博是一名成績不錯、落落大方,還熱衷參與社會活動的好學生。這促使我們反思,為何連“優等生”、現行教育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也對“這種變味的教育”充滿憤懣、大加撻伐呢?

校方態度

匯龍中學沒有處分該學生。江成博自作主張換了學校“把關”演講稿,並在國旗下抨擊教育制度,如果換成其他學校,很可能當場就要受到嚴厲批評,這是違反紀律,再上升到高度作為“事件”處理,該生受處分就無疑。

雖然知道江成博換了演講稿,在“討伐”教育制度,且是“雷語”不斷抨擊,學校並沒有及時地關掉麥克風,還是堅持讓江成博演講完,這是一種寬容,更是一種對學生的尊重。“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唐代大散文家韓愈《師說》里的一句話。即使學生錯了,也不能以錯糾錯。

事件反思

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其所著《大教育論》中曾尖銳地指出,一些學校成了青少年智力的“屠宰場”,每一個青少年恨不得從教室里即刻逃跑,他們在教室里度過了令人沮喪的歲月卻所獲不多……時光進入21世紀,悲觀地講,我們教育的進步似乎並不大,以至於身處“體制內”的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都感嘆,多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違背了教育真諦,也違背了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況,這一切的產生並非體制“一己之惡”,瀰漫社會的“成功學情節”與“產業化崇拜”,老師、家長間結成的某種“價值同盟”,難道不應對此負責嗎?我們承認,單靠學生一兩次激情焚書或慷慨陳詞,顯然不能夠改變現狀,但對於身處權力鏈條末端的學生們來說,除此還有什麼辦法呢?從此角度來講,學校不僅沒有權利批評這位“戳穿皇帝新裝的小孩”,反而應該自省,在這幕不堪的教育醜劇中,自己究竟扮演了怎樣不光彩的角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