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德育
從記錄成長、開門找喜說起
教育追求成長,而不僅僅是成績
剛跨進江心島中學大門的第一分鐘,這所學校就徹底震撼了筆者——當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孩子跑過陳鋒校長身邊時,伴隨著一聲“校長好”,他竟然畢恭畢敬地向陳校長鞠了一躬,陳校長也非常自然地回了禮。從校門到校長辦公室的一路上,這種場景不斷出現,讓人驚訝的同時卻又感到了一種異常的和諧。
是學校要求學生這么做的嗎?一名九年級學生的話,打消了記者的疑問:“一開始我根本沒這習慣,看到校長、老師總是假裝沒看見,低著頭加快速度走過去。後來同學們向老師問好的越來越多,再後來有一天,我終於也鼓足勇氣微笑著向老師鞠躬問好。抬起頭來的時候,發現特別溫馨,久而久之這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問好,只是一件小事,只是德育工作的一個起點。我們都說‘教書育人’,‘育人’的重要性應該遠遠要超過‘教書’,遺憾的是現實中往往卻本末倒置。一些學校往往只重視成績,卻忽視學生對成長的需求。”陳校長說,德育是學生成長中的問題,應該放在學生髮展過程中才能實施。成功的德育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享受成長的快樂,體驗成長的愉悅。早在2003年底,江心島中學七學生的成績報告單就變了臉,由原來一張紙上記錄各科成績的簡單形式,變成了一本5頁的小冊子,叫“我的成長軌跡”。新成績單增加了學生的自我評價,由“開學初的我”、“期中的我”、“期末的我”組成的發展性自我評價取代了傳統的學期小結,“成長中的收穫”、“成長中的快樂”、“成長中的煩惱”等欄目表現學生的心理特徵。有些學生在自我評價一欄中寫得非常誠懇,分析了下半學期單科成績退步的原因,以及自己在其他各方面包括思想上的成長和進步,家長看了這樣的自我評價,絕不會因為成績不好而為難孩子。多元評價,多元實踐,是江心島中學德育教育的精髓所在!在日常的教學中,學校還穿插了評選“校園之星”活動,讓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展示才華、體驗成功;倡議學生爭做“廉潔小先鋒”,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觀念;開展感恩行動,加強同伴互助。更重要的是,江心島中學沒有關起門來搞德育,而是聯繫社會、聯繫生活促進校內的德育教育。去年年初,學校聯合稻香園社區策劃了“喜鵲行動”——哪家的孩子在學校里獲獎了,學校就會在第一時間把喜報寄到社區,社區負責立即通知家長並在社區里張榜宣傳。同樣的,如果孩子在社區里參加志願者或者其他公益活動,表現突出的,社區也會給他頒發證書,並且把喜報寄到學校,由學校負責宣傳。“以點帶面,以少帶多,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這個找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多元評價的過程,同時社區、家長和學校三方形成合力,從報喜發展到‘擴’喜,使學生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認同感。”陳校長頗為滿意自己的這個首創行動,“讓孩子快樂地成為最好的他自己,就像冰心說的‘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是我們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
生態課堂
從逃離暖房、打破花盆想起
教育要引領,而不要迎合
構建生態課堂,是江心島中學奉行的教育理念。那么生態課堂究竟是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陳鋒對課堂中的不生態現象進行了一番掃描。傳統的課堂就像一個暖房,學生過於依賴老師,不會思考,不善提問,如同“盆花”。“花盆效應”削弱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僵化了學生的學習方法。生態的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知識的舞台,也不是學生接收知識的電台,而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媒介。
還有些老師平時高高在上,不注意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到要開公開課之前,就命令全班學生上公開課時人人都要舉手,誰不舉手課後就找誰麻煩,這就是典型的“蛙水”師生關係,需要時才想到要跳進“水”中,關鍵時刻才想到下達這樣的命令。“其實,師生之間應該是合作對話,平等信任,民主互尊的,應該變‘蛙水’關係為‘魚水’關係,魚永遠離不開水,水能給魚動力和靈感。”陳校長說。
那么,讓“生態”的教學理念滲入到江心島中學的課堂又是怎樣的效果?繼“溝通你我他信箱”之後,學校又開闢了“教師工作坊”,利用教師個人網頁的留言版,以網上聊天的形式,成為同學可信賴的夥伴;數學老師借用開心辭典、幸運52等綜藝節目方式,對重點概念進行層層鋪墊,激發學生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英語老師則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硬環境,根據課程的內容與形式的需要,採用分組形、馬蹄形、V字形、弧形、扇形、圓形等課桌排列方式,增加生生交往和師生互動,避免產生課堂死角,成功營造了魚水般的師生關係。
生態課堂的主陣地在課堂。“我們應該重建學科文化,為孩子搭建一個理想的課堂!在理想的課堂環境中學習,不愁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去。教師‘教’得有效,學生也‘學’有所獲。”作為積極實踐新課程改革的省特級教師,陳鋒認為,應該堅持學科文化追求,結合學科的特點,通過情感陶冶、藝術滲透、活動參與和融通生活,創設和最佳化學科文化情境,為學生搭建起理想的課堂生活,改變孩子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將孩子從枯燥、乏味的課堂中解放出來,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營造生態課堂的根本出路。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也不是標準化生產的零件,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頭腦不是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一提抓教學質量,有的學校就把課堂搞得死氣沉沉,把學生逼得死去活來,這注定是死路一條!”陳校長擲地有聲地說道。
在江心島中學的一堂《相似三角形》課的開始,老師請學生列舉現實生活中相似三角形的例子,第一個學生回答:大小三角板,第二個學生則說樓梯。老師問全班同學樓梯是不是相似三角形。此時答案不一,教師似乎也不能完全理解第二個學生的意思。於是,老師根據學生的比劃,在黑板上畫下了樓梯的草圖,添上適當的輔助線後發現,其實樓梯正是由多組相似的直角三角形組成的。隨後,整堂課的教學就自然地生髮、展開。
“我的國小同學聽說我們學校上課這么新奇、這么好玩,又能學到知識,都羨慕我能進這么好的學校。”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聽到了孩子這樣的話語。能夠真正做到寓教於樂,正是江心島中學生態課堂的成功之處。
生態校園
從以人為本、秀外慧中做起
學校文化不僅需要MBA,更要傳承學校精神的DNA
穿過一條葡萄藤蔓延的長廊,陳校長帶記者參觀的第一個校園“景點”是一面牆,上面貼著有關學校標誌、標準字型、標準色以及一整套包括學校辦公設備、學生制服徽標設計、標識識別設計等在內的學校VI系統資料。在學校里導入眼下在大企業才見得到的VI系統(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可以說又是陳校長的又一大創舉。
以一隻大鳥和一隻小鳥在兩片綠葉互相環繞為基本構成元素,以藍色和綠色為基本色調,藍色背景寓意學校為師生成功搭建的廣闊平台,綠色賦予大鳥和小鳥生機與活力,表現小鳥在大鳥的悉心呵護下,並肩在蔚藍的天際自由翱翔,江心島中學的標誌圖形正好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從全校師生眾多創意中挑選出的這一設計簡潔又不失溫馨,大氣又不缺親和。
對於在校園文化中導入VI,陳校長覺得這不是“做秀”,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學校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導入VI並非以經濟利益為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校園視覺形象策劃,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利於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濃濃的素質教育氛圍。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良好的學校形象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啟迪作用,一個積極向上、寧靜有序、健康和諧的視覺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及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果將生態回歸它最初的含義,除了軟環境以外,誰不渴望能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江心島中學的校園不算“闊綽”,教學樓不夠氣派,占地也不夠遼闊,然而可以說仍有著秀外慧中的綠色校園生態。
“校園生態同樣是整合課程最好的媒介。生態校園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斑斕的色彩和對稱的比例,成為培養學生審美活動極其重要的潛在條件。”陳校長說,“你看,校園裡的一棵老桂花樹,包含了多少的童話故事,多少的數學問題,多少植物繁衍成長的歷程,多少樹的造型及顏色,以及多少植物與土地、氣候的關係,這點東西就涵蓋了語文、數學、生物、美術以及社會很多學科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