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青,原名江世侯,祖籍安徽,1911年生於江蘇省江都縣,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為中共黨員,從事地下學運工作。1938年8月,遵照黨的指示到安徽大別山區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同時,在秘密黨員中建立了中共皖六區專署特別支部,任特支書記。1939年3月,中共皖東北特委成立,江上青任特委委員,協助中共豫皖蘇省委領導,推動皖東北國共合作、團結抗戰局面的形成,被劉少奇同志譽為“一個光輝的典範”。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遭地主武裝伏擊,在泗縣小灣村壯烈犧牲,年僅28歲。
午收剛過,經歷豐收喜悅的泗縣劉圩鎮小灣村恢復了安寧,秀麗的濉河在小村旁潺潺流淌。然而,時針撥回70多年前,飽經滄桑的濉河發出的是怒吼聲。 1939年8月29日,濉河河畔響起一陣悽厲雜亂的槍聲,一位年僅28歲的抗日誌士喋血黃沙,隕落河中,他就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奠基人之一——江上青。
6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小灣村濉河邊的江上青紀念園,園中茂林修竹,繁花似錦,拾級而上,一尊半身雕像讓人領略到烈士當年的風采。只見他清秀儒雅,目光凝視遠方,鼻樑上的眼鏡透著書生氣。“就是這樣一位‘書生’,在那個烽火連天、災難深重的時代,以筆為槍,播撒革命火種,短短28年光陰放射出燦爛的光華。”泗縣皖東北黨史專家吳懷平感慨地說。
“雕蟲惟覓句,學劍吐長虹。”在白牆青瓦的江上青紀念館,烈士當年寫下的大量革命詩句讓憑弔者陷入沉思。吳懷平說,江上青才華橫溢,擅長詩文,當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時,他常嘆“破書囊里恨無刀”,喊出“敢雲氣足拔千城,破卷英雄最有情。 ”1927年,大革命失敗,16歲的江上青卻毅然決然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6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黨前後,江上青曾兩次被捕入獄,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威逼利誘,他意志如鐵,威武不屈,“坐牢沒關係,放出去再乾”,是江上青的錚錚誓言。 “這裡沒有了悲哀,代替的是未來的喜悅,這裡掃去了灰黯,換來的是緊張的情緒……”紀念館中,一位憑弔者動情地吟誦著烈士的獄中詩句《我重新來到了這裡》,令人熱血沸騰。
在蒼松翠竹掩映下,園內的一面花崗岩浮雕紀念牆展現了江上青烈士傳播革命火種、組建皖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歷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江上青同志義憤填膺寫下了長詩《前進曲——東三省事件》,一時廣為流傳。 1932年2月,他與一批熱血青年先後創辦《新世紀周刊》、《抗敵周刊》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真理。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組織“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歷經千難萬險來到安徽,從此便戰鬥在江淮大地上。
不知不覺來到江上青烈士殉難處——濉河,只聽松濤陣陣,哀哀動情;河水嗚咽,如泣如訴。村裡的老人還能依稀回憶起當年的那場槍林彈雨。 1939年8月29日,一名戴眼鏡的年輕人一身戎裝,騎馬途經小灣村西口濉河邊,突然槍聲四起,年輕人奮起還擊,不幸身中數槍,血染濉河,此後遺體又被反動武裝殘忍地拋入河中。事後,當地民眾才得知這位年輕人叫江上青,他為了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顧危險,赴靈璧縣與國民黨任命的縣長許志遠談判,孰料國民黨頑固派毫無誠意,派出反動武裝和土匪殺害了江上青烈士。 “拼將瘦骨埋鋒鏑,常使英雄祭血衣。”江上青同志以生命實踐了誓言。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英雄雖然遠去,精神萬古長青。在江上青烈士殉難地,一座美麗整潔的“江上青國小”拔地而起,學生們高唱著江上青烈士譜寫的《淮北青年進行曲》,緬懷先烈,發憤學習。(記者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