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余秋雨序:我的朋友孫冕,寄來他弟弟孫日絢先生的一本攝影作品集,要我看過後談談感想。
《汕頭老街的故事》留存了歷史轉型時期即將消失的一系列鏡頭。
這些鏡頭初一看有一點人生的蒼涼,歲月的無奈,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在我看來,這中間包含的喜劇成分或許更多。
昔日的笑顏布滿了皺紋,過往的青春已變得臃腫,連以前所追慕的富足標記,在今天看來也顯得那么落伍。但是,走慣了的腳步還是自如,做熟了的生意還在延續,聽膩了的嘮叨仍在重複。這一切,恰恰正是生命的韌性、人間的喜樂。因此,我覺得孫日絢先生的鏡頭裡不存在絲毫的悽怨,卻有一種平靜的愛護。
攝影家的這種心理狀態,讓我滿意。
當然,這一些生態現象很快就會成為陳跡,並逐漸消失。這也不必過於疼惜,因為中國民間的基礎哲學就是辭舊迎新。
孫日絢先生鏡頭裡的一切舊,都不具有反抗性,因此也不存在對新的威脅。它們願意與新並存,也願意為新讓出地盤。不管是老人、舊屋,還是像代客寫信、當街剃頭這樣的過時職業,都安祥地呈現著自己的悠然晚景,不躁不急,無恨無忿。因此,一切新的物象也不會對舊的物象虎視眈眈、頤指氣使,而只是輕拿輕放地歸置前輩,然後接過屬於自己的使命。
我認為,《汕頭老街的故事》最值得讚賞之處,就是充分表達了這種新舊交替之中的和諧氛圍。這種和諧氛圍里包含著一種中庸精神,足以讓我們一再品味。
這本攝影作品中還有不少作品無所謂新舊交替,只是反映了一種永恆的生態和心態。你看,不同的輩份交臂而過,繁忙的街市自尋悠閒,熟悉的笑聲穿窗而過……,這一些鏡頭,看上去不乾不淨,不整不齊,卻反映了市民生活的自然狀態。茫茫人世間,到了哪一天也不可能絕對地乾淨和整齊,這便是真實的生活。因此,這裡也埋藏著攝影家健康、寬容的親民意念。
在攝影藝術上,孫日絢先生秉承著樸素的紀實原則,在角度、用光、現場設計等方面都沒有刻意的痕跡。他顯然是注重即時搶拍的,這是對自己文化敏感的一種考驗。看似只不過在幾秒鐘里作出決定並完成拍攝,卻是多年觀察和思考的迸發。他對這些街道和人群都很熟悉,也知道它們所體現的不同文化涵義,因此才能在短時間內作出準確裁斷。這些照片,一看便可知道不是出於匆忙過客之手。按照王國維先生的說法,作者與圖象之間建立了通透關係,互不相“隔”。
然而,孫日絢先生又沒有停留於紀實。他重在生態韻味,而不是地方特色。這就讓他走出了狹隘的“地域宣傳”的陷阱,使這些作品具有了象徵意義。是汕頭,又不僅僅是汕頭,是廣東,又不僅僅是廣東。這一來,攝影作品的意義擴充了,變成了一種“ 歷史轉型期的城市風俗畫卷”,使大量未必關注這個城市的讀者也能獲得巨觀意義上的觀照。要拿捏紀實和象徵之間的關係是很難的,孫日絢先生的經驗值得重視。
(簡介)
孫日絢,廣東汕頭市人,1977年走出校門。當過工人,做過市文化館職員。於1981年調入《汕頭日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歷任攝影美術部副主任、主任。期間曾在汕頭大學讀書,進修攝影藝術理論,為後來的攝影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1997 年、2006年分別被授予“汕頭市首屆十佳新聞工作者”和“汕頭市優秀拔尖人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