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錫橋亭記

永錫橋亭記

洞市永錫橋或錫潭風雨橋光緒二年水覆舟,歷六寒暑把橋修。 光緒四年五月六日,無風自倒,即購之,為橋亭全幅坐板。 洞市永錫橋主體廊橋屋面蓋瓦,以蔽風雨。

永錫橋亭記

永錫橋是益陽安化縣規模最大,且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木構風雨廊橋。

永錫橋亭記洞市永錫橋或錫潭風雨橋

光緒二年水覆舟,歷六寒暑把橋修。
易舟以橋幸已歲,過河何須覓古渡。
該橋建於洞市錫潭村,橫跨麻溪河上,橋長83米,高13米,寬4.2米。光緒七年建成。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十五日,錫潭渡口因渡船觸石而翻,死亡十餘人,陳德慧請示其父陳五芝決心 易舟以橋。於是陳五芝邀集賀孔佩龍桂成董祥徵賀隆益胡國英陶徑三陶茂光為主修。、“九鄉”百姓捐資修建。
石匠有莫本盛唐光照鋸匠曾時輝彭春闌陳濕闌,木匠佘紹先,瓦匠陳令元。大橋有五墩,橋亭三十四間,當時錫潭灣陶姓公山有一大榔樹,橋局負責人商量,欲購之,想作橋亭內坐板,未成。光緒四年五月六日,無風自倒,即購之,為橋亭全幅坐板。
光緒七年(1881)二十二日佃戶定居永錫公屋,燒茶以供行人飲用,二十四日撤銷橋局。歷六寒暑,易舟以橋的理想終於實現,從此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過河何須覓野渡。功在當代,造福千秋。 自發起捐資到動工修建,到大橋竣工建成,越六載寒暑,耗數十萬捐資,牽動二縣九鄉百姓,可謂當時的大工程。此橋橋墩為純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為巨大鵲木橫臥其上,鵲木上便是由三十九扇木屋互連而成的主體廊橋。
永錫橋亭記洞市永錫橋主體廊橋
屋面蓋瓦,以蔽風雨。橋的兩頭則飛檐翹角,畫棟雕梁。正面兩隻木雕獅子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獅子中間是神態安詳、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又稱笑和尚,彌勒佛正上方則是金光燦燦的“永錫橋”橋名三字。從橋的上游或下游遠望廊橋,但見廊橋如龍似虹,橫臥麻溪河上。心中快意騰騰而生。
有詩讚日:
熊山一水赴龍山,奔出千岩彎復彎。
畫鷁昔曾橫野渡,彩虹今忽炫塵寰。
天餘缺憾人能補,神著先鞭石不頑。
好是津梁通兩岸,行人到此盡歡顏。

今存碑刻今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