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區概況
名稱來源 古稱新寺場,因宋代在此修一寺院名新寺而得名。鎮因1966年改新寺公社為永樂公社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於東經106°30' 39"~106°36' 57",北緯31°20' 05"~31°24' 48"。地處儀隴縣中南部,東與大寅鎮接壤,南與永光鄉、文星鎮為鄰,西連保平鎮,北接武棚鄉、石佛鄉。人民政府駐南陽大街8號, 西南距縣城37公里,東北距朱德故里馬鞍鎮10公里。
政區沿革 民國初設新寺鄉。1933年置二龍區第3蘇維埃政府。民國29年(1940年)設新寺鄉。1950年1月建新寺鄉。1953年撤鄉,設立新寺鎮。1955年恢復鄉建制。1958年9月,建新寺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永樂公社。1983年改名永樂鄉。1985年5月,改為永樂鎮。1992年9月,武棚鄉、磨盤鄉併入永樂鎮。1994年9月,武棚、磨盤兩鄉恢復。2006年6月,磨盤鄉併入永樂鎮。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穆家壩、柑子園、檬子梁、陳家溝、趙家壩等25個村民委員會和新寺、大橋2個社區。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3392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719人,城鎮化率38.16%。另有流動人口3000人。總人口中,男性17999人,占53.05%;女性15928人,占46.95%;14歲以下6786人,占20%;15~64歲24088人,占71%;65歲以上3053人,占9%;總人口中全部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7.12‰,死亡率6.37‰,人口自然增長率1.71‰。轄區東西最大距離8.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2千米,總面積49.9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49.98平方千米,水域2.4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78.81人。
鎮情概述
截止2010年底,全鄉已有20個村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全鄉安裝程控電話4700多門,行動電話8000餘部,
家用電腦上網近2000台,建有移動、聯通通訊基站各8座。場鎮建設面積的近2平方公里,居民達12000餘人,集市貿易十分活躍。森林覆蓋率達43%。全鄉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共有38個黨支部,2007年底有黨員人數1017人。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境內大部為低山與深丘,地勢略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50~550米,最高點磨盤寨山頂海拔560米,最低點鎮農機站河邊處海拔356米。
水文 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消水河自穆家壩村入境,由北而南,從檬子梁村流出,境內河道長7公里。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為磚用頁岩。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山體滑坡、暴雨、霜凍等。山體滑坡最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8月17日,暴雨造成山體滑坡3處,農房倒塌10間、94人需安置,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
經濟概況
農業 耕地面積1.99萬畝,人均0.73畝。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1148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6%。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畜牧業以豬、羊、家禽為主。
工業 以建築建材、釀造為主。2011年工業生總值6742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擁有工業企業12家,職工3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4%。
商業外貿 2011年末有商業網點640個,職工1037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額1500萬元,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金額5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1140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30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36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比上年增長10%;各項貸款餘額0.87億元。
農業結構調整
兔業
新建水泥兔籠孔數4752孔,引種1090隻,秋季補種獺兔1619隻、種肉兔1000隻,截止年底,種兔存欄4366隻,全年出欄商品兔17.8萬隻。組建三個兔業專業合作社(竹雞山村、中華嘴村各1個,原永樂轄區聯合成立1個)。
蠶桑業
全年實際訂種420張,芽接良桑400畝31萬株,秋栽桑1729畝129.67萬株,實建大棚62處,推廣紙板方格簇1萬片,塑膠折簇2400片,有年養蠶20張以上的大戶20戶,年養蠶10張以上的大戶30戶,組建專業合作組織5個,小蠶共育室6處,年產繭10500公斤。
水果業
培植示範村3個,培養鄉土技術人才30人,骨幹果農120人,建果業專業合作社3個,建高產示範片400畝,培植種果大戶10畝以上的10戶、科技示範戶70戶,夏管完成梨幼樹拉枝95%,大面積管護面達90%。
生豬業
全年出欄生豬26605頭,建生豬基地村3個,人均出欄生豬2頭以上,培植年出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2個,能繁母豬圈存總量達1604頭。
林業
完成了1500畝退耕還林苗木的補植補造及退耕還林資金兌付。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全鎮共確權發證54819戶,面積16634.6畝。5月底前,完成了英國陽光集團公司在永樂鎮發展林業產業森林資源調查及規劃工作,其中荒地荒坡11055畝,成片林地5778.2畝,成片商品林地5218.4畝。
特色產業
以核桃壩村為中心,建蓖麻生產基地400畝;在檬子梁、柑子園、穆家壩、中佛山等5個村果樹空行內種植海椒,面積達620畝;以新馬路沿線為紐帶,建油菜高產示範片1000畝,全鎮油菜面積達6000畝;以堰塘壩村為中心建立了500畝水稻高產示範片;以團結村為中心建立了1000畝玉米高產示範基地,畝產達450公斤。良種普及率達100%,地膜覆蓋率達100%,各類作物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4%以內,旱地改制率在97%以上,複種指數提高到2.5。按時完成各種作物的播種栽插:3月10日前全面完成“四苗”育苗任務;3月中旬移栽完海椒650畝;4月10日前全面完成玉米移栽;5月25日前全面完成了水稻栽插,芒種前完成了紅苕栽插;10月25日前完成了油菜移栽;11月5日前全面完成了小麥播種。全鎮新購置耕振機20台。全年共推廣農業技術等講座5次。全年人均糧食產量達591公斤。全年勞務輸出8931人,勞務收入7144萬元。
鄉鎮企業
全鎮擁有鄉鎮企業17個,總產值達711萬元,銷售收入達498萬元,上交稅金88萬元,實現利潤125萬元。
財政
2008年完成了上級預算補助的財政收入2825127元,全鎮財政支出2825127元,收支平衡。化解債務80多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
硬化了場鎮500米長的育英路,完成了新車站建設、街道路燈修復、垃圾處理場和政府辦公大樓遷建,集中建房50戶等工作,成立了城管執法大隊,加大了場鎮管理;拆除臨時棚舍130多處,規範攤位30多處,規劃臨時停車場2處,解決場鎮髒、亂、差問題,確保了場鎮秩序井然;新建了涉及5個村的村道公路9.5千米,標準達四級碎石泥結路;新建沼氣池100口,通過建章立制,鞏固了全鎮5個村的新農村建設成果;建立了農村公路管護公約,全面完成32公里涉及12個村的村道公路管護任務,確保了道路通暢;對全鎮587口人飲井建立了護井公約,維修水池12口,渠系3000米,新建水池8口,整治山坪塘1口。
計畫生育
計生率達80.19%,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77‰以內,人口死亡率為5.71‰,人口淨增率為1.06%。
社會保障
1、安全工作。全年處理違章車輛80餘件,處罰款4000餘元;排查“5.12”地震危房80戶,納入災後重建工作,未造成人畜傷亡;對農電安全排查隱患126件,並及時整改,未造成重大傷亡,全鎮未出現重特大安全事故。2、綜治防邪,信訪維穩。成立了班子,落實了專職人員;健全了矛盾糾紛,不穩定因素滾動排查制度,上級信訪案件掛牌、督辦制;建立了四級聯防網路,落實了“四車多員”制度,建立了“1221”專檔;常年對民眾進行宣傳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全鎮未出現門徒會等邪教組織,無一例重大刑事案件,無一例群體事件,做到“無黃、無賭、無毒、無邪”,平安村創建達100%,平安單位、平安社區達100%,排查矛盾糾紛137起,調處137起,處理各類信訪案件19件。
教育、文化、衛生
1、教育。全鎮有學校5所,分別是永樂中學 、永樂中心國小(包括村小13所)、磨盤國小、新民國小、實驗學校。其中新民國小和永樂實驗學校2所學校屬於民辦學校。各學校在校學生分別是4363人、2210人、415人、423人、210人;各學校校舍建築面積分別為35092 、12370 、1868 、1200 、670 ;各學校占地面積分別是81686 、45942 、6797 、5800 、3500 ;各學校教職工人數分別是224人、90人、33人、13人、13人,其中國小高級教師13人,中學高級教師32人。除村小一師一班以外,其他學校都有各科專任教師。通過投入與發展,各學校教學設施齊備,學校環境優美。2、文化事業。鎮政府設有文化站一個,活動室面積350平方米,有電腦一台,複印機一台,多媒體投影儀一台。設有老年活動中心、露天舞廳、文化茶園、腰鼓隊等休閒娛樂場所。3、衛生。鎮中心衛生院有在職職工33人,其中主治醫師5人,醫師6人,藥劑師2人,價值10餘萬元的各種醫療設備5台,病床30張,25個村均設有衛生站,對鄉村醫生都實行了規範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