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壽一心與中觀思想的交涉

內容介紹

《永明延壽一心與中觀思想的交涉》內容介紹:中國佛教歷經隋唐的鼎盛時期、戰亂紛繁的五代時期,至宋初已瀕於衰微。生活於五代至宋初時期吳越地區的永明延壽禪師(904—976),為扭轉佛教遭重創而衰頹的局面,為重新整合佛教各宗已成熟的思想成果,同時破斥佛門的積弊,創著包括佛教哲學巨著《宗鏡錄》在內的諸多著述以成“一心”思想體系。總的說來,延壽的“一心”思想體系是以達摩禪法為宗、以華嚴理論為最高教義,廣泛汲取並融會眾多佛教經典及華嚴、中觀、禪、天台等各宗思想精華而成,具有廣泛的涵括性及佛教理論的綜合創新特質。延壽的“一心”是涵蓋“真心”與“妄心”的圓融體,延壽雖以“真心”作為萬法本體,但並不否定“妄心”在現象上的存在,“真心”與“妄心”是相即、相通的圓融關係。
延壽的佛教思想體系是以“一心”為核心的,而延壽的中觀思想作為延壽佛教思想的總的方法論原則,與“一心”緊密交涉在一起。延壽汲取華嚴、天台等宗的判教思想,判大乘空宗為不了義教。但延壽站在華嚴圓宗的立場,承認空宗的相對真理意義,並以大乘空宗的中觀思想為基礎,在“一心”的統攝下,融合各宗中道思想以形成自己的中道思想。
延壽“一心”與中觀交涉所涉及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延壽中道思想在其“一心”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問題。在延壽“一心”思想體系之中,“一心中道”是延壽對其以“一心”為核心的中道思想特徵的概括性描述;另一方面,雖然其思想體系中沒有直接的“中道一心”之說,但經仔細考辨,“中道一心”是延壽對作為萬法本體的“一心”本性的詮釋,因此,“中道一心”在延壽思想體系中也是成立的。
延壽“一心”與中觀交涉所涉及的另一重要問題是如來藏與“一心”、中道三者關係的問題。通過分析佛教諸祖師對相關問題的闡釋,解讀諸譯本《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等相關經典,借鑑近年來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論證了如來藏與“一心”的關係,並得出“如來藏是中道意義上的如來藏”之結論。
對於如何評判延壽於佛教史上地位,通過徵引自宋代始直至當今時代的歷代佛教宗師、大德及佛教學者對延壽及其《宗鏡錄》的評價而言及延壽在佛教上的地位。本書贊同佛教學者對延壽地位的評價,即延壽為中國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禪教合一”、“禪淨合一”思想對宋之後的中國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作者注重對延壽之所以取得佛學思想上巨大成就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延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延壽自身內在的原因,也有時代、環境等外在原因,而延壽正是在汲取諸多佛教大師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才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再者,對延壽及其《宗鏡錄》於佛學理論、佛教修為乃至當今社會等方面的意義進行闡述。
《永明延壽一心與中觀思想的交涉》的作者是郭延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