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山,亦稱聰明山、明山,據唐代御史盧項《聰明山碑》記載:“彰善禍淫為聰,降祥育物為明”。可見,遠在一乾多年前的唐代,這裡就叫做聰明山了。明代詩人劉起曾登臨賦詩以記其勝:“西山雄峙控沙沼,紫氣東來滿都城,靜里有聞天簌發,望中時見曉峰晴。蒼茫萬點雲霞爛,迢遞乾崖星斗平,天為聖王新耳目,股肱之首童聰明。”
在洺山腳下,綠樹掩映中有一片碩大的神殿廟宇,重樓疊閣錯落其間。古木青苔,昭示著這裡滄桑的歷史,碑版古銘訴說著這裡昔日的繁盛。主祭大殿坐西面東,氣勢巍峨,供奉著聰明山的山神昭惠王。神象端莊,頭戴平天冠,身披黃龍袍,威儀天下,帝王景象。世世代代享祭,成為邯鄲地方安民賜福,趨吉避災的護佑神靈。這座廟宇也被傳為“昭惠王祠”。
但是,這座祠廟初建於何年供奉的昭惠王為誰?不僅現代人不知就裡,就是上溯到明清乃至唐代也俱皆不明。查閱清乾隆年間的碑文載:“昭惠者,不知其何許人也。”還有一通唐代元和年間的古碑,載有盧頊禱聰明山記:“聰明山之神,蓋俶落上古,不知其所自興也。”由此看來,昭惠王祠的來歷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已經失傳了。
據殘存的碑銘和史志記載,洺山神廟之勝景,在西漢之前就早已存在,古來聰山勝境被稱為“平乾八景”之首。史載:西漢時的頃王劉偃,字平乾,曾被漢武帝封往廣平就任,因而改廣平國為平乾國。頃王劉偃擅長經史,酷愛文學,廣設學校,推行教化,喜愛遊覽名勝古蹟,把廣平國內的聰明山、昭惠王祠、毛遂墓、豬山石刻、紫山、趙王陵寢等八處勝跡排列為“平乾八景”,而聰明山列為第一景,名為“聰山蘊秀”。這是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至漢宣帝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的事,這說明聰明山昭惠王祠廟勝景早在西漢初年就揚名於世了。
那么,這個洺山之神的昭惠王究竟是哪位帝王呢?
查閱史料,在西漢初年漢武帝之前的六十多年中,共封過七位趙王。
第一位趙王張耳,漢高祖4年(公元前203年)所封,在位一年即死。次年七月張耳之子張敖繼趙王位。到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因受貫高謀反事牽連,張敖被劉邦派人捕押長安,黜為宣平侯。繼而徙代王如意為趙王,當時年方十歲。至公元前195年,劉如意就位僅僅四年,劉邦駕崩,呂后就把如意召回長安毒死。公元前194年呂后立淮陽王劉友為趙幽王,在位十四年,至漢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呂友被呂后召回京城囚死。又封梁王劉恢為趙共王,僅六個月劉恢又自殺身亡。呂后繼而封其侄呂祿為趙王,但其仍居京師,未到邯鄲就位,第二年(公元前181年)呂后死,諸呂包括呂祿在內均被殺。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至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劉遂因參與“七國之亂”,景帝派曲周侯酈寄擊趙,引牛首水灌城,域破劉遂自殺。於次年撤趙國建制。
從以上七位趙王的歸宿來看,張耳、張敖、劉如意、劉恢就任趙王時間太短,無所建樹;劉友被呂后囚殺京城;呂祿從未到邯鄲就位趙王,劉遂因謀反被景帝派兵剿殺,可以肯定,西漢初期的這七位趙王,均無立廟奉祭為昭惠王的可能。
再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被稱為惠王的有五位:國都邯鄲的趙惠文王、國都湖北江陵的楚惠王、國都河南開封的魏惠王、國都陝西鹹陽的秦惠王和國都在今北京一帶的燕惠王。這五位惠王除趙惠文王以外,均距離遙遠,全無可能在此建祠立廟,唯有趙惠文王有成為“昭惠王”的可能。
趙惠文王是趙武靈王的繼位人,於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即位,在位三十三年。於公元前266年卒。在趙國歷史上,從武靈王到惠文王當政的60年問,是趙國由弱到強,富國強兵,躋身七雄的最為輝煌的時期。趙惠文王在民間受到崇拜,被奉若神明是很自然的事。
據《戰國策-趙策》載:惠後即趙惠文王之生母吳姚,深受武靈王寵愛。她長期住在洺河北岸的陽城信宮,所以,信宮也稱吳姬宮,與聰明山相近。據長期生活在聰明山腳下的成世和先生考證:聰明山應是趙國王侯的祭祀重地。趙以諸侯立國,進而為王,必有其郊祭之處以成祭天大禮。歷代帝王祭天於泰山,是因此山雄拔於東方,最先得日。考邯鄲郊野,雄踞趙疆東部,突兀峻拔、雄偉壯麗者,當首數聰明山,恰又在邯鄲與陽城之間,是王侯祭天的最佳之處。趙於聰明山郊祭,必以其祖為配祭,故聰明山之懷理當有配祭趙氏之宗廟。趙王后世遺族、趙國遺民為祈求先王的神靈護佑,仍會續祭於聰明山之下,代代傳承,使得聰明山祭祀的香火延續下來。這樣,推斷“昭惠王祠”為趙氏宗廟是似可以成立的。
關於昭惠王祠之“昭”字,根據趙國墓葬的葬制和葬俗,在邯鄲縣三陵鄉和永年溫窯的五座趙王陵台,都是坐西朝東,東邊均築有“神路”,東西筆直,呈斜坡狀自下而上直達陵台。其中溫窯1號陵封土最為高大。按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宗廟或墓次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在其後的第一、三、五世位於始祖的右方,稱穆,第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據成世和先生推斷:自趙敬侯始以邯鄲為都,此後,趙國各代王侯多葬在邯鄲西北紫山東麓一帶。如以趙敬侯為始祖墓,則左方即北方為昭,右方即南方為穆。若居中的為永年溫窯1號陵墓,居右的應是三陵村的陵墓,對應的北部雖不見封土,當也有陵墓存在於地下。現在三陵村的三陵陵墓業經考證確定為趙國的三個國王陵墓,溫窯靈台也當為趙王陵墓。其北的聰明山附近也當有趙王陵墓。趙惠文王為敬侯四世孫,故應葬於北部,且稱之為“昭”。誠若如此,那么“昭惠王祠”理當就是趙惠文王的祠廟了。況且,在許多先秦古籍中,有把趙惠文王稱之為趙惠王,昭惠王與趙惠王音同字異,在世代傳承中,把趙惠王誤傳為昭惠王是極有可能的。
如此看來,昭惠王祠可能就是現在存世可見的趙氏祖先最古老的祠廟了。邯鄲是趙國的都城,趙氏在邯鄲立國、興盛、名揚四海,國內外趙氏後代子孫來邯鄲尋根問祖,來此祭拜先祖趙惠文王,追溯前朝故事,寄託思古幽情,也不失為繼往開來的煌煌盛事。永年縣的諸位領導同志何不據此寶貴的歷史資源,開發旅遊產業,繁榮永年經濟.
相關詞條
-
永年區
永年區,隸屬河北省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部、邯鄲市區北部。2016年9月30日撤縣建區,全區轄17個鄉鎮、363個行政村,面積758平方公里,人口95.4...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歷史悠久 現代新區 地理環境 -
永年[河北省邯鄲市市轄區]
永年區,隸屬河北省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部、邯鄲市區北部。2016年9月30日撤縣建區,全區轄17個鄉鎮、363個行政村,面積758平方公里,人口95.4...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歷史悠久 現代新區 區位獨特 -
永年明山
明山即永年聰明山,位於永年縣城西。
-
洺州
洺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治所在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因境有洺水,故名。治廣年縣(隋改永年縣,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
歷史 洺州十景 -
臨洺關
臨洺關是永年縣城所在地,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河北省較大鄉鎮。全鎮現轄32個村,總面積82平方公里,總人口13.5萬。其中鎮區面積18平方公里,...
臨洺關的歷史 臨洺關的文化 臨洺關大捷 解放臨洺關 如今的臨洺關 -
洺關
洺關是永年縣城所在地,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河北省較大鄉鎮。全鎮現轄32個村,總面積82平方公里,總人口13.5萬。
-
洺水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在唐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洺水(今河北曲周東南)擊敗劉黑闥軍的一次重要作戰。
概述 背景 過程 點評 史料 -
永年廣府
永年廣府位於邯鄲東北方向20公里處,歷代郡、府、州、縣駐地。春秋時謂曲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曾在此創建大夏國,獎勵農桑,...
古城 水城 太極城 開發 品牌 -
永年大蒜
永年大蒜,也稱廣府大蒜(永年古稱廣府)、沿村大蒜(由於集中產在滏陽河沿岸,特別是南沿村一帶,故永年大蒜一般稱沿村大蒜),河北省的名特產之一,中國國家地理...
品質特徵 產地環境 生產情況 榮譽認證 產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