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金山寺

《題金山寺》是北宋詞人蘇軾所寫的一首七言古詩。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鎮江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曉兩種景致。

作品原文

題金山寺

版本一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版本二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山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靄靄,曉天江樹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初年,蘇軾 由於寫了《上神宗皇帝書》、《擬進士對御試策》等批評新法的文章,受到誣陷,不安於在京任職,乃自請外放。於是被任命為杭州通判。這首詩即是他在熙寧四年(1070)赴任時經過鎮江金山寺所作。

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蕩舟於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漁火點點,漁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盪,曠怡愉悅,滿腹詩情油然而起。金山寺雄峙於長江之濱,歷來為遊覽勝地。他略加沉吟,一首《題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躍然紙上。

作品文體

迴文詩,也寫作“愛情詩”“迴環詩”。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迴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回文體”。唐代上官儀說,“詩有八對”,其七曰“回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這種措詞方法。充分展示並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迴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盪氣迴腸,意興盎然的美感。回文的形式在晉代以後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種文體中被採用。人們用這種手法造句、寫詩、填詞、度曲,便分別稱為迴文詩,回文詞[1] 和回文曲。雖然不乏遊戲之作,卻也頗見遣詞造句的功力。

迴文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迴文詩據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釋義是:“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

迴文詩在創作手法上,突出地繼承了詩反覆詠嘆的藝術特色,來達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產生強烈的迴環疊詠的藝術效果。有人曾把迴文詩當成一種文字遊戲,實際上,這是對迴文詩的誤解。劉坡公《學詩百法》言:“迴文詩反覆成章,鈎心鬥角,不得以小道而輕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