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
淳熙丁酉 ,自江陵移帥隆興 ,到官之二月被召 , 司馬監、趙卿、王漕餞別 。司馬賦《水調歌頭》,席間次韻 。時王公明樞密薨 ,坐客終夕為興門戶之嘆 ,故前章及之 。
我飲不須勸,正怕酒尊空。別離亦復何恨?此別恨匆匆。頭上貂蟬貴客,花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誰雄?一笑出門去,千里落花風。
孫劉輩,能使我,不為公。余發種種如是,此事付渠儂。但覺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風月,此外百無功。毫髮皆帝力,更乞鑑湖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台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淳熙丁酉:淳熙四年(1177年)。
自江陵移帥隆興:指這年冬天,作者由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遷知隆興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兼江西安撫使。
被召:指被召為大理寺卿事。
司馬監:司馬漢章。漢章名倬,時為江西京西湖北總領,故稱之為監或大監。趙卿:不詳何人。王漕:王希呂,時任轉運副使之職,負責一路漕運等工作,故稱之為漕。
次韻:依次用原唱韻腳的字押韻作和章。
公明:王炎的字。樞密:即樞密使。薨(hōng):古代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叫薨。
興:興起、產生。興門戶之嘆,為朝中權貴各立門戶、互相傾軋而嘆息。按王炎先與宰相虞允文有矛盾,允文推薦權吏部侍郎王之奇代替王炎的官職;後來朝廷又任命王炎為樞密使。其後王炎以觀文殿學士太中大夫知潭州,被湯邦彥論欺君之罪,因而落職。再後,考宗恢復資政殿大學士之職。
故前章及之:所以在詞的上片提到這件事。
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
貂蟬:即貂蟬冠,三公、親王在侍奉天子祭祀或參加大朝時穿戴。《宋史·輿服志》:“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貂蟬貴客:這裡實指當朝權貴王炎。
花外麒麟高冢:由杜甫《曲江》“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化出。意謂王炎劃為當朝權貴,今已化為墓中異物。花外,一作“苑外”。
人世竟誰雄:人世間到底誰能稱雄呢?言外之意,人終有一死,又何必在生前爭權奪利呢!
一笑出門去:由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化出。
千里落花風:因作者被召離任在淳熙五年(1178年)晚春,故云。
“孫劉”三句:《三國志·魏志·辛毗傳》:時中書監劉放、令孫資見信於主,制斷時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與往來。毗子敞諫曰:“今劉、孫用事,眾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塵。不然必有謗言。”毗正色曰:“主上雖未稱聰明,不為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與劉、孫不平,不過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有大丈夫欲為公而毀其高節者邪?”
余發種種:《左傳·昭公三年》:“齊侯田於莒,盧蒲嫳見,泣且請曰:‘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公曰:‘諾。吾告二子。’歸而告之。子尾欲復之,子雅不可,曰:‘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此事:指富貴之事。渠儂:他們、別人。
湖海:湖海豪氣。即豪放的意氣。
毫髮皆帝力:《漢書·張耳陳餘傳》:耳子敖嗣立,高祖過趙,趙王體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罵詈,甚慢之。趙相貫高、趙午年六十餘,故耳客也,怒曰:“吾王孱王也!”說敖曰:“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皇帝甚恭,皇帝遇王無禮,請為王殺之。”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王亡國,賴皇帝得復國,德流子孫,秋毫皆帝力也。願君無復出口。”此言自己的一絲一毫都是皇帝恩賜的。
1.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台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2.淳熙丁酉:淳熙四年(1177年)。
3.自江陵移帥隆興:指這年冬天,作者由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遷知隆興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兼江西安撫使。
4.被召:指被召為大理寺卿事。
5.司馬監:司馬漢章。漢章名倬,時為江西京西湖北總領,故稱之為監或大監。趙卿:不詳何人。王漕:王希呂,時任轉運副使之職,負責一路漕運等工作,故稱之為漕。
6.次韻:依次用原唱韻腳的字押韻作和章。
7.公明:王炎的字。樞密:即樞密使。薨(hōng):古代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叫薨。
8.興:興起、產生。興門戶之嘆,為朝中權貴各立門戶、互相傾軋而嘆息。按王炎先與宰相虞允文有矛盾,允文推薦權吏部侍郎王之奇代替王炎的官職;後來朝廷又任命王炎為樞密使。其後王炎以觀文殿學士太中大夫知潭州,被湯邦彥論欺君之罪,因而落職。再後,考宗恢復資政殿大學士之職。
9.故前章及之:所以在詞的上片提到這件事。
10.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
11.貂蟬:即貂蟬冠,三公、親王在侍奉天子祭祀或參加大朝時穿戴。《宋史·輿服志》:“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貂蟬貴客:這裡實指當朝權貴王炎。
12.花外麒麟高冢:由杜甫《曲江》“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化出。意謂王炎劃為當朝權貴,今已化為墓中異物。花外,一作“苑外”。
13.人世竟誰雄:人世間到底誰能稱雄呢?言外之意,人終有一死,又何必在生前爭權奪利呢!
14.一笑出門去:由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化出。
15.千里落花風:因作者被召離任在淳熙五年(1178年)晚春,故云。
16.“孫劉”三句:《三國志·魏志·辛毗傳》:時中書監劉放、令孫資見信於主,制斷時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與往來。毗子敞諫曰:“今劉、孫用事,眾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塵。不然必有謗言。”毗正色曰:“主上雖未稱聰明,不為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與劉、孫不平,不過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有大丈夫欲為公而毀其高節者邪?”
17.余發種種:《左傳·昭公三年》:“齊侯田於莒,盧蒲嫳見,泣且請曰:‘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公曰:‘諾。吾告二子。’歸而告之。子尾欲復之,子雅不可,曰:‘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18.此事:指富貴之事。渠儂:他們、別人。
19.湖海:湖海豪氣。即豪放的意氣。
20.毫髮皆帝力:《漢書·張耳陳餘傳》:耳子敖嗣立,高祖過趙,趙王體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罵詈,甚慢之。趙相貫高、趙午年六十餘,故耳客也,怒曰:“吾王孱王也!”說敖曰:“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皇帝甚恭,皇帝遇王無禮,請為王殺之。”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王亡國,賴皇帝得復國,德流子孫,秋毫皆帝力也。願君無復出口。”此言自己的一絲一毫都是皇帝恩賜的。
白話譯文
淳熙丁酉年,我從江陵調任隆興,到官後的二月又被召為大理寺卿,司馬監、趙卿、王漕等人為我餞別。司馬作《水調歌頭》詞,我在宴席上作了和詞。當時王公明樞密去世,座上客人整體為朝中權貴各立門戶、互相傾軋而嘆息,所以在詞的前闋提到這件事。
我飲酒不需要勸杯,反而擔心酒杯空了。分別相離也是可恨的事情,這次的分別是那么地匆忙。酒席上美女貴賓雲集,花園外豪富高門墳冢,人世間誰能算是英雄?一笑出門而去,千里外的風吹得花落。
孫權劉備這樣的人物,才能指使我做事,而不是閣下。我發出種種的感慨,這些交心於你知道。只是感覺自己一生游遍湖海,除了喝醉吟些風花雪月,便是一事無成。身上的所有東西都是陛下賜予,希望我在湖北的作為能使君王明鑑。
創作背景
《水調歌頭·我飲不須勸》作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春,辛棄疾三十九歲,時在江西隆興安撫使任上。此詞是辛棄疾在僚友們為詞人餞別的宴席上,即席次韻寫成的。據詞序,作者淳熙四年(1177年)冬由江陵知府改調隆興(今江西南昌市)知府兼江西安撫使。僅三月,又詔命入京。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根據詞序,可知此詞是為兩件事而發。一是頻繁的調任;二是朝廷內部的門戶之爭。而究其深致,詞所要表現的,實是宦跡不定、人事掣肘使詞人壯志難酬的牢騷不平之情。
詞的上片從眼前餞別之情切入,點出別恨匆匆的遺憾。但從其“正怕酒尊空”的心理活動來看,詞人心中積鬱的愁情,決不僅僅是離別僚友們的感情。這一起句,就有包藏萬有之力,為下文的進一步抒發各種人生憂思立好了地步。“頭上”三句,以旁觀者的洞達,對爭名爭利而興門戶私計的朝廷政要作出諷刺,言縱使生前為“貴客”,死後立“高累”,終不能稱雄一世。這是對興門戶爭私利者的無情嘲笑和無比蔑視,而又以曠達的語氣出之,顯示出詞人不同流俗的思想境界。因為有這樣曠達的思想托底,在上片末句,詞人就能以清麗飄逸的意境,表現出詞人不慮俗情的瀟灑放逸懷抱。“一笑”句,雖是借用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蓮篙人”的語典,可是用典渾化無跡,直如衝口而出;“落花風”,將時令特徵以麗辭寫出;而“乾里”的形容,則更使落花美景由宴前而宕開無際,由實返虛,合實與虛,使詞境顯得更為深邃、靈活、搖盪。從章法上講,結句又將離隆興而赴行都的詞作“本事”作出了必要的交代。上片就這樣,由開頭的別根匆匆轉到無恨可遣,意路多變,筆法搖曳。
下片首句,從小處說,是承接上片末句“出門去”而來,是寫此番去朝廷為官的態度。從大處說,則詞人之所以要考慮這個問題,是與上文所諷刺的朝廷政要興門戶私計的政治現狀分不開的,所以是上文主旨的一個順承和延展。在筆法上,詞人借古諷今,以三國時代辛毗的耿直不阿,表明白己此去朝廷為官,早已準備好了像辛毗那樣,寧願不做高官、也不做曲附黨私之徒的態度。這裡的“孫劉輩”,應有所指下二句,以退為進,明看是寫詞人衰老憔悴之態,說任憑朝中權貴結黨營私、大興門戶。實際上,這是對庸俗世風的有力抨擊。究其含意,則稼軒之所以會如此衰老,都是因朝廷政要熱衷於門戶私汁、黨派鬥爭,而對稼軒所嚮往的恢復大計則不僅不予理睬,反而對詞人猜忌有加,頻繁調動。全詞開頭詞人“正怕酒尊空”即想要借酒撓愁的心理活動,在此也找到了部分解釋。以下五句,看起來漸近頹唐蕭瑟。詞人這一生,除了湖海漂流、醉吟風月之外,根本無所建樹。既然一切都由天子之力,詞人真想乞求退休,歸隱於鏡湖東邊的山水之中去。但反過來看,這裡面卻充滿了愛國者的牢騷不平、悲憤與諷刺。因為詞人的“此外百無功”,是由於生在這樣一個不給機會的政治時代,處處受人掣肘之故。既然詞人只手難挽狂瀾,倒不如歸隱林泉,以免受人傾軋。是對理想受阻的再一次紓憤,是對朝廷政治氣氛的辛辣諷刺。這樣的“反話”,也能顯示出稼軒詞氣“勃部”、慷慨內斂的抒情風格。
名家點評
清代沈曾植《稼軒長短句小箋》:稼軒為葉衡所推轂,二年衡罷,史浩獨相,意不喜北人,故有“孫劉”之譬。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