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穀枯病
水稻穀枯病長江流域各稻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水稻的穎。水稻抽穗後2~3周為害幼穎較重,初在穎殼頂端或側面出現小斑,漸發展為邊緣不清晰的橢圓斑,後病斑融合為不規則大斑,擴展到穀粒大部或全部,後變為枯白色,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穀粒被害早的花器被毀或形成秕谷。乳熟後受害,米粒變小,質變鬆脆,質量輕,品質下降,接近成熟時受害,僅在穀粒上有褐色小點,對產量影響不大。
水稻谷枯病
症狀
又稱水稻穎枯病。長江流域各稻區均有發生。在水稻抽穗後2-3周為害幼穎較重,初在穎殼頂端或側面出現小斑,漸發展為邊緣不清晰的橢圓斑,後病斑融合為不規則大斑,擴展到穀粒大部或全部,後變為枯白色,其上用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穀粒被害早的花器被毀或形成秕谷。乳熟後受害,米粒變小,質變鬆脆,質量輕,品質下降,接近成熟時受害,僅在穀粒上有褐色小點,對產量影響不大。
病原
Phyllosticta glumarum (Ell. et Fr.) Miyake=Phoma sorghina (Scc.) Boerema, Dorenb. et Kest稱谷枯葉點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在病部表皮下,後全部外露僅基部留在病組織里,散生或群生,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基部黃褐色,頂端突起為孔口。分生孢子小,無色或色淺,單胞,卵形至橢圓形,大小3-6×2-3(μm),成熟後遇水可成群從孔口逸出。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稻穀上越立,次年釋放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水稻抽穗後,侵害花器和幼穎。花期遇暴風雨,稻穗相互摩擦,造成傷口有利病菌侵入。生產上氮肥施用過量或遲施氮肥或冷水灌田,利於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種子,對種子進行消毒,方法參見稻瘟病。(2)帶病秕谷用於高溫漚制堆肥。(3)合理施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改造冷水田。(4)抽穗期結合防治穗瘟噴藥保護,使用藥劑參見稻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