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
水稻、茭白、菱角、通菜、芡實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
形態特徵
貝殼外觀與田螺相似。具一螺鏇狀的螺殼,顏色隨環境及螺齡不同而異,有光澤和若干條細縱紋,爬行時頭部和腹足伸出。頭部具觸角2對,前觸角短,後觸 角長,後觸角的基部外側各有一隻眼睛。螺體左邊具1條粗大的肺吸管。成貝殼厚,殼高7cm,幼貝殼薄,貝殼的縫合線處下陷呈淺溝,殼臍深而寬。貝雌雄同體,異體交配。卵圓形,直徑2mm,初產卵粉紅色至鮮紅色,卵的表面有一層不明顯的白色粉狀物,在5—6月的氣溫條件下,5天后變為灰白色至褐色,這時卵內已孵化成幼螺。卵塊橢圓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齊,卵層不易脫落,鮮紅色,小卵塊僅數十粒,大的可達千粒以上。卵於夜間產在水面以上乾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如莖稈、溝壁、牆壁、田埂、雜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發育3—4個月後性成熟,除產卵或遇有不良環境條件時遷移外,一生均棲於淡水中,遇乾旱則緊閉殼蓋,靜止不動,長達3—4個月或更長。
生活習性
廣州年生3代,一代幼螺生長93天開始產卵,卵期9天,孵出二代幼螺歷期102天,日均溫27.1℃,相對濕度88%,二代螺生長63天產卵,卵期11天,即孵出三代幼螺,歷期74天,日均溫29.5℃,相對濕度87%。三代螺生長至翌年3月底,共189天,仍為幼螺,日平均溫度18.2℃,相對濕度78%,各代螺重疊發生。螺齡為20一80天,每隻螺經10天,一代增重0.9g,二代2.398,三代0.188。一代每隻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隻,孵化率為70.1%,二代每隻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隻,孵化率59.4%,1隻雌螺經1年兩代共繁殖幼螺32.5萬餘只,繁殖力極強。
防治方法
福壽螺的防治必須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策略上重點突出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產卵盛期前的防治,壓低第二代的發生量,並及時抓好第二代的防治。
1.狠抓冬防,減少冬後殘螺量:福壽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中和水溝低洼積水處越冬,是集中消滅的有利時機。因此要結合冬修水利,整治溝渠,破壞福壽螺的越冬場所,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後的殘螺量。同時對溝渠和低洼積水處,可用藥物進行防治。
2.人工捕螺摘卵:這是減少螺量和控制擴散的有效方法,具有簡單易行,見效快的特點。尤其是螺害還未大面積擴散之前更易見效。因此,掌握在福壽螺越冬或產卵盛期前,對溝河和農田的成螺,進行人工捕捉。
3.養鴨食螺:在福壽螺的發生地,有計畫地組織飼養鴨群,在螺卵盛孵期放鴨到河溝和農田啄食幼螺。
4.藥物防治:在水稻插秧前後進行施藥。
(1)當稻田每m2平均有螺2—3頭以上時,應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後24小時內於雨後或傍晚每667m2施用6%密達殺螺顆粒劑0.5—0.7kg,拌細砂5一10kg撒施,施藥後保持3—4cm水層3—5天。(2)施用2%三苯醋錫粒劑(TPTA)每公頃每次施用15—22.5kg,於栽植前7天施用,田水保持3cm深約1周。水溫高於20℃,可用15kg;低於20℃,可提高用量,但不得超過22.5kg。也可用80%聚乙醛可濕性粉劑(Metaldehyde),每公頃每次1.2kg,於栽植前1—3天,加水稀釋,一次施用,田水保持1—3cm深約7天,氣溫要求高於20℃時施用。(3)每667m2施用8%滅蝸靈顆粒劑1.5—2kg,碾碎後拌細土或餅屑5—7.5kg,於溫暖、土表乾燥的傍晚撒於受害植株根部,2—3天后,接觸過藥劑的福壽螺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防治適期,以產卵前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