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各種不同類群的指示生物在自然水域的自淨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水體的污化程度的改變,不同水體中就有著不同的污水生物群,多污生物能在多污帶生存,他們有著對毒物及不良環境較強的忍受力和抵抗力。對不良環境有一定的適應性。在檢查水質時,除了化學方法外,還可以利用水生物的方法,也就是可以藉助於水體中出現的水生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來判定水質的情況。污水指示生物包含著魚類、昆蟲、浮游植物、浮遊動物、水底生物、真菌、細菌等等。
入侵危害
巴西聖保羅莫特水利發電廠的一個維修小組在清理渦輪機保潔室時,不慎將一隻盛滿污水的罐狀容器掉進了巴拉那河。誰也未曾想到,容器罐內一種叫做殼菜或淡菜的水生貝類也同時沉入了河底。很快,這種水生物便噩夢般繁衍起來,並發出陣陣令人窒息的惡臭。幸好科學家及早地發現了它們,才沒有釀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這種體型極小的水生物看上去像一個個小怪物,但繁殖能力卻強得驚人。如果它在發電廠或船舶的冷卻管里孳生蔓延,很快就會將管道徹底阻塞,渦輪機如因此而停轉,聖保羅市60%%的居民就會被迫過上沒有電的原始生活。
來自亞洲的“入侵者”
然而,如果只是惡臭還好,更令人擔心的是,這種水生物實際上是來自亞洲的一種對南美生態系統具有致命危害的“入侵者”。
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巴西首次發現了這一小怪物。當時,人們認為“小魚掀不起大浪”,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它的可怕。沒想到,這種水生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力。當它們隨遠洋貨輪千里迢迢從亞洲抵達巴西時,便隨著從船底排放出的壓艙海水,在巴西找到了更加適宜的繁育天堂。不久,這些面目猙獰的小怪物又附在內河船體上,被“遷居”到內陸的河川中去傳宗接代。如今,它們的足跡已遍及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
這種繁殖力極強的水生物,能將原先的湖川、濕地中的水中食物鏈徹底破壞掉,給當地的漁業資源造成嚴重的危機。如今,受其危害地域的供水網路和下水處理場的所有管線,都被其阻塞過,損失驚人。為此專家們警告說,如果對它們仍置之不理、放任自由,這些心狠手辣的傢伙肯定會給整個亞馬遜流域的植物、鳥類和魚類等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重創。
隨波逐流四海為家
追尋這些水生物穿洋過海的歷史便不難發現,一艘艘遠洋貨輪扮演著一匹匹“特洛伊木馬”的角色。過去,為使船體行駛平穩,人們常常在船底堆積上石子、沙礫和鐵等重物,現在則直接抽入海水,而且各國做法幾乎雷同。貨船出發時,人們將海水作為壓艙水抽上來,抵達目的地後再將其就地排放。毋庸置疑,這種做法使每艘貨輪就如同“特洛伊木馬”,裡面暗藏著殺機四伏的各國水生物。
實際上,它們比“特洛伊木馬”里暗藏的士兵危害更大。初步估算,現在每天的貨運量大約需使用110億噸的壓艙水,在這些壓艙水裡,最多時會潛藏7000種外來生物,幾乎每9個星期就會在世界各地發現1種新的“入侵者”。國際海事組織指出,“這些外來物種的入侵,是對全球海洋健康造成致命性威脅的元兇之一”。
海洋生物天生就有隨波逐流、四海為家的習性。再加上近年來全球性經濟貿易和貨運交通日益增多,許多不可思議的小生物常常出現在不可思議的場所,令人大驚失措。
影響
從自然生物史和生態環境保護史的角度看,動植物的四處喬遷向來都是有得有失的“雙刃劍”。
如安第斯山的馬鈴薯和印度的蠓肉,都是有世界聲譽的美味佳肴,它們均因外來物種的入侵而遭受滅頂之災。再如,夏威夷群島和西印度群島自古以來棲息的12種珍稀鳥類,就是因為外來物種入侵剝奪了它們生息的環境,現在不是徹底滅絕,就是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
上世紀90年代,人們在美國的五大湖泊中相繼發現了波羅的海產的一種叫斑馬貝的動物。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繁殖得很快,使當地的漁業和觀光旅遊業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1億美元。上世紀80年代,在南北美大陸的東海岸線一帶,發現了種在黑海生息的名叫“櫛水母門”的動物,它們貪婪地吞噬著地方原產魚類的餌料,將浮游生物一掃而光,使當地漁業生產受到毀滅性打擊。
無獨有偶,如今,這種櫛水母門動物的子孫又在裏海猖獗起來。它們殺氣騰騰地從鱘魚嘴裡搶奪食物,給周邊國家的魚子醬市場帶來嚴重威脅。
按照“適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規律,許多當地的珍稀物種在這些外來生物的侵襲下,即便能逃過最後一劫,到頭來也會因其元氣大傷而日漸衰亡。
防範措施
為了防範外來物種的入侵,最好的辦法是讓它們沒有“喬遷新居”的機會和場所。於是,貨輪壓艙水的問題便以前所未有的嚴峻性,重新擺到了人們面前。現在,許多國家都成立了“壓艙水對策特別小組”,專門管理外來物種入侵問題。
有的國家提出,讓貨輪在深海海域更換壓艙水,這樣就能避免外來生物乘虛而入,進而杜絕外來物種的入侵。但這一提案卻陷入長時間的爭執中。因為很多專家認為,這樣做有翻船的危險,無法保證航船的安全。
巴西的一家石油公司提出了在航海路途中逐漸更換壓艙水的方案。目前,這一方案已被大多數國家接受,海運界也在研究此方案的可行性。除此之外,還有專家提出,對壓艙水預先用紫外線和臭氧照射,也被列入研究範疇。
但壓艙水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它需要所有臨海國家加強合作,統一行動,才能見效。今年2月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雖然原則通過了有關《壓艙水協定》,但要使其生效,還必須有至少30個國家的簽字方可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