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粑

水浸粑---又稱作粉利或者粉糲,粳米類食品,恭城油茶佐茶小吃;類似於雲南的餌塊或大救駕,貴州的二塊粑。除恭城縣以外,平樂、陽朔等縣的各族同胞也有做水浸粑的風俗習慣,只是加工工藝和名稱叫法有所不同而已。水浸粑以粳米、黃梔子、花紅粉*、植物油、水為原料,經過選米、浸泡、磨漿、熬煮、搓揉、蒸熟、晾乾、浸泡等8道工序精製而成。

簡介

水浸粑---又稱作粉利或者粉糲,粳米類食品,恭城油茶佐茶小吃;類似於雲南的餌塊或大救駕,貴州的二塊粑。除恭城縣以外,平樂、*、植物油(一般用花生陽朔等縣的各族同胞也有做水浸粑的風俗習慣,只是加工工藝和名稱叫法有所不同而已。水浸粑以粳米、黃梔子、花紅粉*、植物油、水為原料,經過選米、浸泡、磨漿、熬煮、搓揉、蒸熟、晾乾、浸泡等8道工序精製而成。

水浸粑 水浸粑

水浸粑在經過晾乾以後還需要放進水缸或者其他容器里用井水浸泡保存;如果不用水浸泡就容易開裂乾硬,發霉長毛而不能食用,“水浸粑”之名遂由此而來。

製作方法

1、選米:

根據以往的經驗,粳米比其他米更適合做水浸粑,無論在炒或者煮的時候都不易折斷,柔韌性好,光澤度強,口感更勁道。製作的頭一天,取適量柔潤有光澤的新粳米用簸箕簸去穀殼和其他類似的雜物,再選去穀子、砂粒還有其他簸不去的雜質。用清水洗淨後放到容積相當於1.5~2倍用米量的桶里或者容器里。

2、浸泡:

往容器里加注清水,注水量以水面高出米5~10厘米為宜。浸泡時間約為12~15個小時,讓米充分的軟化膨脹,這樣磨出來的漿才細膩幼滑。在這期間可以把專用的竹蓆、蒸籠、桌子(一般用八仙桌)洗乾淨備用,順便把7、8個黃梔子舂碎浸泡榨汁約300克備用。

3、磨漿:

以前都是用石磨,需要兩個人來配合完成磨漿工作。現在一般用打漿機來打漿了,加工費一般是1~2毛錢1斤。磨好漿以後就準備熬煮了。。。。。。

4、熬煮:

準備一口直徑約50~60厘米的鐵鍋,把鐵鍋洗乾淨架在灶台上,然後把火燒旺了。等鍋里的水分燒乾的時候往鍋里倒上1兩左右的花生油,用鍋鏟把油均勻的塗在鍋壁上。然後倒半鍋米漿,用鍋鏟不停的攪動,中間過程不能偷懶,還要防止火勢太大使米漿焦糊粘鍋。慢慢的---感覺鍋鏟攪動的阻力變大了,米漿開始固化了!鍋鏟執著的攪動---沒有流動的米漿了!這時米漿已經完全固化成米糰了。再過一會,米糰已經沒有像米漿一樣的乳白色了,外面也有一層略硬的外殼,感覺鍋鏟一挑,米糰就跟著走。現在可以把鍋中煮好的米糰剷出放到八仙桌上了。

5、搓揉:

為了防止在搓揉的過程中米糰和桌子粘在一起,需要在桌面塗上一些花生油。然後把米糰像和面一樣的搓揉,為的是增加柔韌性和便於加工。把米糰和好以後取兩分約拳頭大小的米糰:一分加入黃梔子榨取的汁,一分加入花紅粉(花紅粉為人工色素,建議少量使用或用其他植物色素);分別把兩種顏色的米糰揉均勻,這時就形成了黃色的和紅色的米糰了。接下來,取拳頭大小的白色米糰搓成長條、黃色米糰和紅色米糰各取約大拇指大小的一點分別撮成長條;三條米糰的長度基本一致為宜。將黃條、紅條滾在白條的兩側並來回滾動,將它們溶為一條三色相間的長條。將長條兩次對摺,再用雙手捂成陀螺狀,雙手疊加在陀螺狀米糰上,順時針或者逆時針鏇轉約20次,這時可以看到三種色彩像螺紋一樣纏繞在圓錐上;將圓錐掉頭如法炮製,這時一個很規則的、兩頭略尖的陀螺成型了;將陀螺的一個頂點垂直桌面壓平,這時扁圓形的水浸粑就成型了,其他的如法炮製。。。。。。

6、蒸熟:

將大鐵鍋放好水,把火燒旺了, 將做好的水浸粑放在蒸籠里蓋好放鍋里蒸2、3小時左右就熟了;期間注意要加水防止燒壞蒸籠。

7、晾乾:

用竹蓆 把蒸好的水浸粑取出放在衛生安全、陰涼乾燥處晾乾。

8、浸泡:

將晾乾的水浸粑放入比較大的容器了,注滿井水蓋好,一般6、7天就需換一次井水,這樣可以保存久一點。

食用方法

1、炒:葷炒----將水浸粑切片或者刨絲和臘肉、臘腸、蒜苗、芹菜等加工而成。

素炒----將水浸粑切片或者刨絲和黃芽白、豆芽、蒜苗、芹菜、桂林豆腐乳等加工而成。

2、煮:將水浸粑切片或者刨絲和豬肝、粉腸、豬腰子、青菜等煮湯食用。

3、其他:在水浸粑蒸熟的時候就可以沾醬、沾豆腐乳、蜜糖、白糖等實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