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守軍

明萬曆前期(1573~1588年),分左、右、前、後4哨,按春冬二汛分防官澳、鎮下門、嵛山、烽火島、大金、斗米(屬今霞浦、福清縣沿海島嶼)等地,有兵員728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繼光率浙兵8000人入閩抗倭,平倭後即駐軍福寧,稱“福寧營”,又叫“浙營”。 萬曆年間(1573~1619年),增設中哨防守三沙及台山、嵛山兩游,配兵1017名,有兵艦61艘。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止倭寇騷擾,朝廷派江夏侯周德興來閩設衛築城,次年,在沿海增設衛所寨堡。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三沙海面(即烽火島)設烽火門水寨,為閩海五水寨之一,隸福建都司,明正統九年(1444年)遷至松山。該水寨設把總1員,僉事、訓練、督屯等7員,鎮撫數員,由帥府在福建十六衛中考選指揮使充任,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設分守福寧參將1員,駐福寧城,兼轄水陸,把總亦改由撫按司推薦,所設“欽依把總”直隸都司。北水寨北界浙江蒲門,南界連江濂澳,在霜山(即北礵)、大金、羅浮、箬頭邦等要地分設汛地,駐軍防守,有官員11名、旗軍990名,其中大金所有官員4名、旗軍300名。明萬曆前期(1573~1588年),分左、右、前、後4哨,按春冬二汛分防官澳、鎮下門、嵛山、烽火島、大金、斗米(屬今霞浦、福清縣沿海島嶼)等地,有兵員728名。嘉靖末,困倭患嚴重,招募本地籍士兵,組建左、右兩營,曰“土營”,左營駐城西,右營駐城南,分御下滸、閭峽、大金、三沙、黃崎(今福安市下白石鎮)、沙埕(今屬福鼎縣)各寨堡。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繼光率浙兵8000人入閩抗倭,平倭後即駐軍福寧,稱“福寧營”,又叫“浙營”。各營皆由把總分領,遇汛撥兵扎守沿海各地。萬曆年間(1573~1619年),增設中哨防守三沙及台山、嵛山兩游,配兵1017名,有兵艦61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