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楚雄市大地基鄉,地處大地基鄉西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1 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市區120 公里。轄峨地苴 、中村等25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523 戶,有鄉村人口2219人,其中農業人口 2219人,勞動力1250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38 人。全村國土面積 75.08 平方公里,海拔 1920 米,年平均氣溫 18 ℃,年降水量 850 毫米,適合種植 核桃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728.62 畝,人均耕地 1.3 畝,林地 108686 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0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5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烤菸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28.62 畝(其中:田1494.71 畝,地 1233.91 畝),人均耕地 1.3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烤菸 等作物;擁有林地 108686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04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1.52 畝,主要種植 核桃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2 畝,其中養殖面積 12 畝;草地 461 畝;荒山荒地 693 畝,其他面積 40 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255 戶通自來水,有 523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和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100%)。有489 戶通電,沒有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465 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320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32 戶)。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21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21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2 輛,拖拉機 71 輛,機車 150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042.3 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74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83 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6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123 戶;建有小水窖 1108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 戶。全村有 15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22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1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25 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5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9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509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08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340.59萬元,占總收入的48.1%;畜牧業收入105.3萬元,占總收入的 14.9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742 頭,肉牛 535 頭,肉羊2323頭);漁業收入 4.2 萬元,占總收入的 0.6 %;林業收入100.49萬元,占總收入的14.2%;第二、三產業收入157.42萬元,占總收入的22.2 %;工資性收入17.3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5元,農民收入以 烤菸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7.3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84 人,在省內務工65人,到省外務工19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4.59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57.1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23 戶,共鄉村人口2219人,其中:男性1201人,女性1018人。其中農業人口 2219人,勞動力 1250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603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57人,占人口總數的21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219人,參合率100 %;享受低保72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6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2 個,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442 戶,占農戶總數的21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66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1 人,在校學生 355 人,距離鎮中學21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5 人,其中小學生248 人,中學生107 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7 個、圖書室 3 個、無業餘文娛宣傳隊,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504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2643 畝,其中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 38.05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 方式公開。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20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96 人,少數民族黨員 34 人,其中男黨員 17 人、女黨員 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25 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在鄉黨委、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及經營性文化產業,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參與文化改革的積極性,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民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發展了業餘文藝演出隊一支,文藝創作組一個。為推動大地基鄉的文化建設,培植文化產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州、市各級黨委、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該村委會按照鄉上的統一安排部署。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宣傳;發動民眾積極做好村容村貌整治;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建平安村組;自立更生做好家庭庭院改造,現多數農戶已自建太陽能洗澡間。村委會及鄉有關職能部門已著手開展全村各小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及中央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宣傳。各小組正努力按照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準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發展重點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穩糧、興畜、強煙,建市場,調整結構求發展。 2、高海拔村組以發展核桃生產為主的經濟林果業;中海拔地區以發展糧煙為主的種植業;低海拔地區以發展畜牧、養殖為主 ,熱帶水果為輔的產業。 3、以科技意識較強的小組帶動其他村組大力發展有一定科技含量,有較好市場前景的人工食用菌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