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洪洞素以大槐樹移民故里著稱於世,豐富多樣的水資源類型和悠久的水利開發史是洪洞區域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山西水利社會研究的一個典型代表。本書主張從類型學角度開展水利社會史研究,充分挖掘民間水利碑刻和地方文獻,結合田野調查,力圖從水利社會的角度解釋區域社會的歷史變遷,提出了“泉域社會”等概念模型,是中國水利社會史研究的一個積極嘗試和探索。作者介紹
張俊峰,男,1976年7月生,山西陽城縣人,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山西省青年學術帶頭人,現為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教授。近年來著重從水利社會史角度開展區域社會史研究,已主持國家、教育部和省級各類人文社科基金項目6項,發表論文30餘篇。作品目錄
導言第一章明清以來洪洞人口、資源與環境特徵
一、從楊侯國到洪洞縣
二、"大槐樹"移民與明清洪洞人口問題
三、歷史時期洪洞區域社會發展的環境要素
四、洪洞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三種類型
第二章 引泉灌溉:以霍泉為中心的洪趙泉域村莊
一、頗似江南:泉水、村莊與渠系
二、以水為中心:水資源開發與水利型經濟
三、權力中心:水組織與水政治
四、灌溉不經濟:水爭端與水權利
五、權利象徵:水信仰與水習俗
六、油鍋撈錢與三七分水:泉域社會的衝突與秩序
七、建國初期泉域社會的歷史性變革
第三章 引河灌溉:以通利渠為中心的臨洪趙三縣十八村
一、通利渠開創之謎
二、無法選擇的生存環境
三、地水夫一體化的通利渠水利管理體系
四、明清以來通利渠十八村地權形態
五、明清以來通利渠發展中的"內憂外患"
六、1948年以後通利渠水利秩序的重新調整
第四章 引洪以灌:洪水資源開發與地域社會發展
--以明清以來洪洞縣河西16渠34村為中心
一、水碑與水冊:洪灌型水利社會史研究的文獻基礎
二、洪水資源特性與河西水利開發的時空進程
三、洪灌型渠道的組織、制度及水利特點
四、獲取水權的途徑
五、洪灌型區域的水神信仰
六、洪灌型區域的水利爭端
七、洪灌型水利社會的特點
第五章 以"水"為中心的洪洞區域社會
--洪洞研究的典型性及類型學意義
一、為什麼是以"水"為中心?
二、洪洞研究的典型性
三、洪洞研究的類型學意義--以"泉域社會"為例 四、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第六章 類型學視野下的中國水利社會史研究
一、多學科共識:通過水來看社會
二、水利社會史研究的類型學視野
三、水利社會史研究關注的焦點與問題
四、中國水利社會史研究的理論體系與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