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態效應

水利工程引起的生物個體、種群、群落及其生存環境的變化。水利工程使環境改變,例如水庫工程使陸地變為水域,淺水變為深水,流水變為靜水等,都影響著生物生存環境。生物對這種變化的反應,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主要有迫遷、阻隔、增殖、傷害、分布變化和病源生物擴散等。

迫遷

施工活動和水庫蓄水,干擾、破壞和縮小了動物原有的棲息地。動物被迫外遷,尋找新的棲息場所.在溫帶、熱帶和赤道帶動物資源豐富的漫灘一河谷地區興建水利工程,水庫上游及支流地區範圍太小,如遷移動物數量大,會帶來較大影響。乾旱地區建壩,形成臨時水道,動物因固定飲水源改變、尋找不到飲水而遷移。在山區修建大型水庫,棲息于山林中的陸棲野生脊椎動物,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覓食和棲息地縮小或破壞,只得外遷;某些珍稀動物資源可能因此而遭到破壞。水庫蓄水和泄水可淹沒或沖毀魚類原有產卵場地,改變產卵要求的水文條件,魚類被迫向上游或下游尋找新的產卵場。

阻隔

大壩和涵閘切斷了原有天然河道或江河與湖泊之間的通道,魚類覓食和生殖洄游受阻,魚類分布和產量改變。例如,美國大馬哈魚需要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中生長肥育,大壩阻隔河海之間的洄游通路後,產量即下降。在通江湖泊與江河之間建閘,會阻隔河湖(海)之間的魚類洄游。例如,中國湖泊中鯉科魚類產卵、生長和肥育,海中鰻鱺的繁殖,河蟹溯河入湖肥育,都可能因建閘而受到影響。建閘後有些大型經濟魚類不能入湖,湖泊魚類種群結構發生變化。有些適應性強、繁殖力高、生命周期短、經濟價值小的小型魚類,便成為優勢種群。

增殖

水利工程形成的廣闊水面,水流速度緩慢,甚至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水層透明度增加,加上有豐富的礦質營養成分,促進了水中浮游植物藻類、水生高等植物的生長與發展。但藍藻、綠藻異常增長,又導致水質變劣,出現富營養化。日本在1974~1975年對37座水庫進行調查,其中74%的水庫處於中營養以上的水平。蘇聯對伏爾加河梯級水庫群營養水平進行多年觀測,有4個水庫屬中-富營養化類型。水庫可促進浮遊動物、底棲動物和水生昆蟲正常繁殖,為靜水魚類定居、繁衍以及人工放養創造了良好條件,有利庫區漁業發展。

水面擴大,水草和魚蝦增殖,會吸引以水草和魚蝦為食的各種鳥類,如白鷺、雁類、天鵝和鸛類等;有的水庫成為這些鳥類覓食、繁殖和越冬的場所。

傷害

魚類經溢洪道、水輪機、魚道和專門運送裝置,會因高壓高速水流衝擊和機械撞擊而受傷或致死。據美國對一些地區過壩鮭魚進行統計,游過溢洪道的死亡率為2%:通過哥倫比亞河上的中等規模徑流式電站水輪機的死亡率為11%—14%。

當水流經溢洪道執流進入消力池時,摻入大量空氣,在深水中溶解,使水中溶解性氣體過飽和,魚類在此水中易患氣泡病,魚的血液循環系統和眼部周圍的疏鬆結締組織有氣泡或氣栓,使魚死亡。特別是梯級大壩,魚類滯留於兩壩間的氣體飽和水域內時間長,可使其發病和死亡。由於水庫水溫分層,下泄水溫低,會對生物產生冷害。

分布變化

水利工程生物分布效應表現在生物時空分布上的變化。有的水庫生物群落及其特徵基本上與湖泊類似,分為沿岸帶生物群落、敞水帶生物群落和深水帶生物群落。沿岸帶生物種類繁多,常見的淡水水生生物和生態類群在沿岸帶均有分布。其種類和數量受水庫水位漲落的影響極大。當水位漲落有規律或緩慢時,可以促進沿岸帶生物群落(種類和數量)分布的發展。如果是驟然性的漲落,則不利於沿岸帶生物群落生長,有時會使其死亡。

魚類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水溫、溶解氧和餌料分布的影響。有的水利工程(水庫)使水溫和溶解氧在垂向上發生分層現象,魚類因而也成層分布.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多在上層活動,多為暖水生魚類,而以底棲生物為食的魚類常棲居水底層,對低溶解氧耐受能力較強。

微生物分布也出現分層現象。水底層和沉積物中主要是各類厭氧微生物,如甲烷細菌、反硝化細菌和反硫化細菌。底層厭氧細菌有異養細菌和化能自養菌;表層水則分布有光能自養細菌和好氧性細菌。

水利工程引起水流速度和水深變化,影響到底棲動物的種群分布、密度和數量。許多雜草叢生的河湖沿岸是釘螺適宜的繁殖場所。水庫淺水區有利於蚊蟲幼蟲滋生。美國發現一些水庫在非常洪水和持續洪水水位情況下,水生昆蟲蜉蝣和石蠶蛾大量死亡,其優勢被雙翅目水生昆蟲所取代。當水位降至正常水位後,原來的種群才能逐漸恢復。

病源生物擴散

主要有自然疲源性疾病、蟲媒傳染病和介水傳染病。病源生物因水利工程興建環境變化而擴散,導致疾病流行。

建議

興建水利工程,應儘量發揮對生物的有利效應,避免和減輕不利影響。例如,對魚類可採取以下對策:①興建過魚設施;②保護魚類自然繁殖區,建立人工產卵場;③人工繁殖放流.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蘇聯、加拿大、日本等國,興建了各類過魚設施,效果不一。一般認為,人工繁殖放流是比較有效的措施。中國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設定了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基地,並向長江投放中華鱘幼魚。在水利工程施工和運行期,應採取措施,減少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特別要重視珍稀動植物的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