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惠山泉

水仙子·惠山泉

《水仙子·惠山泉》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徐再思所寫的一首描寫惠山泉的小令。這首小令描繪了惠山泉不同區段的各種形態,以及山中僧人的閒逸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惠山泉的喜愛,以及對閒雲野鶴的生活的嚮往之情。

作品原文

〔雙調〕水仙子·惠山泉
自天飛下九龍涎,
走地流為一股泉,
帶風吹作千尋②練。
問山僧不記年,任松梢鶴避青煙。
濕雲亭③上,涵碧洞前,自採茶煎。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惠山泉:又稱惠泉,在江蘇無錫市內惠山的白石塢下,水味醇美,被譽為“天下第二泉”。
②千尋:形容極長。古以八尺為一尋。
③濕雲亭:及下句的“涵碧洞”,都是惠泉旁的景點。

作品譯文

九條巨龍吐出的涎水從天上飛下,著地化成了一股泉流,於風中吹成千丈白絹在崖壁間展掛。
山中的和尚不在意甲子的變化,他們畜養的白鶴,也無拘無束,為躲避裊裊的茶煙,飛上了松樹頂端的枝丫。
山僧們熟視無睹,從濕雲亭上、涵碧洞前采來茗葉,自得其樂地生火煎茶。

作品鑑賞

小令起首三句的鼎足對,是散曲寫景的俊句,分讀合讀皆有可觀。分開來讀,它繪現了惠山泉不同區段的各種形態:數道涓涓細流,如龍涎飛吐;一股汩汩清泉,在地面蜿蜒遊行;一條懸立的水簾,臨風濺灑著珠沫……奇麗多姿,栩栩如生。合起來看,它又構成了惠山泉的完整流程。惠山的主體名叫九龍峰,唐代陸羽《惠山寺記》曾介紹過山峰的得名:“山有九隴,若龍之偃臥然。”蘇東坡《惠山謁錢道人》詩,也有“石路縈迴九龍脊”的句子。這裡是說惠山泉從高高的九龍峰頂匯注而下,到平處流為一股,在泉口垂懸淌下,像一匹長長的隨風搖動的白絹。這就交代了泉水的來龍去脈。這三句的飛動飄逸、乾淨利落,恰恰與惠山泉的態勢互相照應。
當初唐人祖詠寫《終南望余雪》的應制詩,得了四句好語:“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詩句是絕妙好辭,可惜太完美了,害得祖詠“意盡”,規定的十二句應制詩只作了這四句繳卷。從該曲的這前三句看,也是形神俱已圓足,不能不使人有“意盡”的同感,擔心作者這首《水仙子》不能完篇。妙在從第四句開始,作者完全拋下了“惠山泉”的本體,轉身去寫惠山寺中的僧人。宋人引唐詩,有“山僧不解數甲子”之句。該篇中的山僧“不記年”,則自有其執著的原因,那就是耽於煎茶,“任松梢鶴避青煙”。這一句化用了前人的多種成句:唐姚合終南山》有“白鶴坐松梢”語,北宋魏野《書友人屋壁》則有“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之句,黃庭堅《阮郎歸·茶詞》也說“烹時鶴避煙”,可見惠山的鶴是為了躲避煎茶的青煙才坐上松梢的。而山僧置若罔聞,從附近的濕雲亭、涵碧洞採得野茶,照煎不誤。世人都知道,煎茶是同水分不開的,惠山寺僧煎茶的用水,正是惠山泉。惠泉水質自古著名,“茶神”陸羽品定為天下第二。由此可知,“問山僧”以下的五句雖宕開一步,卻並未偏離主題,實是對惠山泉可愛之處的補充。前面引過的東坡《惠山謁錢道人》詩,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問第二泉”的名句。該篇中“自採茶煎”的“自”字,同蘇詩“獨攜”的“獨”字一樣,都表現出對品味惠泉的執著與醉心,洋溢著一種陶然忘機、自得其樂的情興。作者添寫了山僧的這層情趣,便補出了惠山泉內在的粹美。寫景之作離不開外部的刻畫,但若能進一步表現出內在的美質或美感,就更使人印象難忘。

作者簡介

徐再思像徐再思像
徐再思,字德可,嘉興(現在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鍾嗣成曹本《錄鬼簿》言其“好食甘飴,故號甜齋。有樂府行於世。其子善長頗能繼其家聲”,並把他列為“方今才人相知者”一類,並說他“與小山同時”。小山,即張可久張久可生活在元末,據此推算,其生年應在1280年以後。現存散曲有小令103首,內容多是即景抒情和閨情艷情之作。後人把他的作品與貫雲石合輯,稱《酸甜樂府》,風格以清麗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