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齊人伐燕①,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②,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⑥,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⑦而已矣。”
作品注釋
①齊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齊宣王五年),燕王噲將燕國讓給他的相國子之,國人不服氣,將軍市被和太子平進攻子之,子之反攻,殺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國內一片混亂。齊宣王趁機進攻燕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②五旬而舉之:據《戰國策·燕策》記載,當齊國的軍隊攻打燕國時,燕國“士卒不戰,城門不閉”,因此齊國軍隊五十天就攻進了燕國的首都,殺死了燕王噲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齊宣王認為他攻打燕國太順利,“人力不至於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領它就是違背天意,必有災殃。它是當時人流行的觀念。
④武王是也:指武王滅紂。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沒有造反。
⑥簞:盛飯的竹筐。食:飯。漿:米酒。⑦運:轉。
作品譯文
齊國人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占領燕國,有人又勸我占領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占領它,一定會遭到天災吧。占領它,怎么樣?”
孟子回答說:“占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高興,那就占領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占領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齊國這樣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老百姓卻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大王您的軍隊,難道有別的什麼原因嗎?不過是想擺脫他們那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如果您讓他們的水更深,火更熱,那他們也就會轉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讀解賞析
孟子在這裡的表態非常謹慎,兩種選擇都擺給齊宣王了,任你自己去選擇。用大家的看法,有點摸稜兩可。不過,如果大家仔細琢磨,還是可以發現,孟子其實是支持齊宣王去占領燕國的。因為他已經說過,如果占領燕國而使燕國老百姓高興,那就占領它。而他又明明知道,當齊國的軍隊進入燕國時,燕國的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怎么不高興呢?所以,他的傾向性意見還是有的,只不過說得很謹慎罷了。畢竟,這是牽涉到戰爭的大事啊,而儒者在通常情況下是反對戰爭的。
不過,大家看《戰國策·燕策》的記載,孟子可就說得是不是這樣含含糊糊了,而是直截了當地對齊宣王說:“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這也可以證明孟子是主張齊宣王占領燕國的。大概史書所記沒有忌諱,而作為經書的《孟子》所記為聖者諱,作了潤飾,因而顯得含糊而謹慎,這也是可能的罷。
問題並不在於怎么記,倒是在於,一貫反對“霸道”,反對戰爭的孟子,怎么會去支持齊宣王進占燕國呢?要知道,這不僅有侵略之嫌,而且還是趁火打劫。
原來,作為亞聖人,孟子與聖人孔子一樣,並不是死搬教條,抱缺守殘的書呆子,而是具有非常靈活的通權達變思想。因為他認為當時燕國的老百姓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不反對齊宣王的占領軍去進駐。只要燕國的老百姓真的歡迎齊國軍隊去,那這支軍隊去進駐。只要燕國的老百姓真的歡迎齊國軍隊去,那這支軍隊去解放他們,就是仁意之師。何況,他也說得很清楚,如果齊國的軍隊進駐以後反倒使燕國百姓的“水益深,火益熱”,那也是不行的。
所以,孟子也並不是一味反對戰爭,只要是正義的,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的戰爭,他也是支持的。這種權變的思想,正如前幾章齊宣王說自己有好勇、貪財、好色等等毛病,他都說沒有關係一樣,是以“民本”為原則的。這一點值得大家特別注意。
作品出處
《民悅則取之,民不悅則不取》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