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書法流派

1. 1. 1.

一、吳昌碩與"吳派"
吳昌碩是個資質良好,才華橫溢,既按自身條件、審美取向去接受傳統,又善於變法的藝術大師。他久寓上海,承海派之餘韻,逐漸形成自己的流派。
1.藝術創作路子寬
詩、書、畫、印都有強烈的個性。其書法與繪畫、篆刻,從題材、意趣、表現手法不脫文人畫範疇,而能審時度勢,賦予新意。他是職業金石書畫家,當時洋畫與其他洋貨一樣充斥市場。他要賣掉作品,必須不斷更新。既為了謀生,也為了抵制洋畫。
2.重視公共關係
吳昌碩注重擴大影響,有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利用社團力量,社交方式等。是一位主動出擊,慘澹經營的典範人物。
3.不分門第廣收弟子
吳氏收徒授藝以人品才能為重。弟子中有名門之後(如陳衡恪)、農家子弟(如趙古泥)。1913年10月(農曆九月)"西泠印社"成立後,日本著名金石書畫家河井仙部、長尾甲二人渡海來到杭州加入該社,對吳氏極為敬重,多有請教,雖未拜師,也為"吳派"在日本造成較大的輿論影響。"吳派"弟子不僅善書,也精於繪畫、篆刻。更具有傳播意義的是,其傳人在南北各地皆有較高的地位與社會影響。
二、康有為與"康派"
康有為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書法家及書法理論家。為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戊戌變法的失敗,對康有為個人而言,換來的卻是名震海內外。縱使目不識丁者或不喜愛金石書畫者,也知道他的名字。這對一個藝術流派的形成,常常產生未可限量的傳播作用。
1.竭力倡導藝術變法康有為是位教育家。梁啓超、羅癭公等人就是他早年在廣州雲衢書屋、萬木草堂的學生。尤其是梁啓超成為他政治變法的追隨者。其實,康氏也是位藝術革新家,一貫旗幟鮮明的倡導變法。1915年,徐悲鴻在上海拜見他時,康氏提出"卑薄四王,推崇變法",徐氏與劉海粟、蕭嫻都成了他的書法弟子。可以說,從政治變法到藝術變法,不僅使他個人聲名大振,給民國書法、篆刻、繪畫的創作、研究都帶來了新的生機。鑒於徐氏、劉氏等人久在藝術院校任教,影響之深遠是可以想見的。
2.從著述等身到《廣藝舟雙楫》康氏著作,據張伯楨《萬木草堂叢書目錄》統計,經史子集四部計137種,多為政治理論書。這就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提高了他的書法研究與創作的品位。最重要的為《廣藝舟雙楫》,這是"晚清最重要的書法理論專著,曾影響了整整一代書風"。
因康氏是廣東籍書法家,對50年代後的港、台、澳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一定的影響。
三、鄭孝胥與"鄭派"
鄭孝胥是個漢奸,歷史早有定論。他在書法上的建樹與流派的形成與傳播則另當別論。對此應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1.從上海到天津
辛亥革命後,鄭氏以遺老蟄居於滬上。鬻書以自給的同時,與唐涉江等組成"麗澤文社",以文會友,書名日增。後又開創"有恆心字社",以課諸舊家子弟。此時他的書法上自周秦,下迄漢魏,無不涉獵。1923年起,鄭氏因溥儀之命住天津約7年,書法創作上已見碑帖交融的初步面貌。1930年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對其書法展開評論,有東風助勢的作用。
2.在偽滿期間
1931年日寇侵占東三省,又於次年3月在長春製造了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國,扶植被廢黜了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做了"執政",鄭孝胥作了"總理大臣"。這段時間,東三省的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商店的招牌不少出自鄭氏手筆。並由此,"鄭派"書法對日本、韓國產生深遠影響。尤以日本盛行,從名公大老、文人墨客直到下層士兵,多有受其書風薰染者。
3.有個性的創作理論
鄭氏明確"貶黜館閣書體"、"卑視晉唐格轍",認為"師古不可盲從"等四端;主張自我創造,不拘於古人之範圍。他將古代詩學理論中的審美取向,移植、演化為書法創作的美學思想。雖沒有康有為"尊魏"之說的強烈反響,但對流派形成與追隨者有宣揚鼓動作用。
4.弟子多為國內外名人鄭氏的弟子如趙叔雍、曹聚仁、卓定謀、曾小魯、徐志摩、李唐、鄭洪年、李家煌、林語堂、馬詩癯、趙正平以及歸納研究鄭氏書論而成《海藏書法抉微》的張謙等人。
四、李瑞清與"李派"
李瑞清的書學熔鑄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開風氣,所播深遠直至當代。
1.開近代高等師範手工圖畫科的第一人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李氏出任設在南京的兩江師範學堂監督。1906年赴日本考察學務。為造就美術專業的教育人才,特於學堂內開設圖畫手工科。除中國畫由中國教師傳授外,全請日本教師擔任,沿用西方國家學制與教學方法。開了全國美術教育之先河,飲譽國內外。為"李派"形成奠定基礎。此時尚局限在文化教育與學術界。
2.辛亥革命後的"清道人"
1912年後,李氏遁居上海王家灣,掛牌訂潤以鬻書畫自給,身著道服,別署清道人。因賣字而多寫多思,改變了以往視書法為餘事的傳統觀念。他的創作與理論研究由此進入轉折期。與此同時,他的書名響徹全國、深入民間。
3.有針砭時弊的理論主張
在當時揚碑抑帖的形勢下,李氏力主碑帖並重,二者不可偏廢。並接受沈曾植等友人納碑入帖的建議,對帖學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自"二王"順流而下,旁擷唐宋,直至趙孟頫、董其昌等一切行草書。後集成《清道人臨閣帖》問世,廣為流傳。
4.率先提出以器分派
李氏認為,"大凡篆書與地理有關係,即在成周,各國有各國之風氣,故書法不同。余欲著一書,以各國分派見。書未成,今只得以器分派。"此乃近代書法家率先立言者。
5.入室弟子皆學界名流
例如胡小石、呂鳳子、張大千等,雖不同科,但皆為兩江師範學堂畢業生,先後又成了李氏入室弟子;李健原是侄兒,朝夕相處,所學更多。這幾位皆久在高等學校任教,弟子、再傳弟子不計其數。
毋庸贅言,"李派"的影響主要在教育界。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承傳與發展,恰好是書法藝術從文人餘事發展到學科化、體系化的有力佐證。
五、于右任與"於派"
于右任在民國時期的地位舉足輕重,是開國元老之一,身居要職,尤為關心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凡與書法有關者,事無巨細,每必躬親,竭盡全力,實在是功高蓋世。客觀上有利於流派形成並遠播國內外。
1.以漢字改革為出發點
1932年于氏在上海發起成立標準草書研究會(後為標準草書社),廣收歷代草書字跡,擬定標準,便於推廣。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刊印初版《標準草書》,每年舉行標準草書展覽一次以擴大影響。1941-1948年,《草書月刊》計出6期等。雖逐漸演變為純書法活動,但喜愛書法者,無人不知于右任的大名。
2.標準草書的倡導者與實踐家
1936年6月,于氏以筆試法寫成《標準草書千字文》,先後印有10個版本廣為流傳;他為書法家、篆刻家的題字,書法論著的序跋,直至社會團體、店鋪招牌的書寫,大多為其個性強烈的書體。一眼望去,非君莫屬。
3."於派"傳人遍布海內外
國內有劉延濤、胡公石、李生芳、周伯敏等人。在他指導下,劉延濤著《草書概論》,1943年由說文社出版;在他命意之下,劉延濤筆述《標準草書釋例》,由中華書局出版。私淑弟子不計其數。就海外而言,尤其是日本、韓國等,直到90年代依然薪傳火種,代不乏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