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名校

民國四大名校

民國四大名校,指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四所著名高校: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辦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但在抗戰後期,也有“國立五大名校”的說法,即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 民國五大名校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遷至西南大後方的五所國立大學,它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仍然保持了很高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而得此讚譽,為我國抗戰時期的人才輸送、培養和國家教育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五所中國頂尖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此即中華民國五大名校這一說法的來歷。

起源背景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等五所中國頂尖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此即中華民國五大名校這一說法的來歷。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七八月間,各地試卷集中於首都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校園評閱。時有日本飛機到南京轟炸,閱卷工作受到極大的騷擾。特別是參加閱卷工作的教授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負責組織這次評閱試卷的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及國立武漢大學的曾昭安等人安排閱卷完的教授們儘快離開南京。8月19日19時前後,日機飛臨南京上空,日機的轟炸目標有 中央大學圖書館、大禮堂和科學樓,圖書館周圍房屋的窗戶玻璃全被震碎,禮堂的後牆被炸毀,科學樓沒有擊中而炸毀了化學實驗室,猛烈的轟炸使國立中央大學女生宿舍倒塌。由此拉開了遷校序幕。

國難當頭,國立中央大學遷至四川重慶,國立浙江大學遷至貴州遵義,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最後遷至雲南昆明,國立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

國際地位

國立武漢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

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即今之大學四年級學生)。

社會評價

這些學校學術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如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立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浙江大學被英國學者在《自然》雜誌稱為“東方劍橋”,就是因為有一批優秀教授做出了一流成果,在極其艱苦的日子裡,在《自然》《科學》等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10餘篇高質量文章。到1945-1952年時期畢業的學生後來成為中國院士的學者最多也出自這幾所學校,如中科院院士前五名為清華25人、浙大22人、中央大學21人、北京大學14人、武漢大學12人。

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

在抗日戰爭結束後,1948年國民政府遴選了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中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入選教授最多,名列前四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光復,國民政府從大陸最優秀的大學中選派了著名教授接管台北帝國大學(即後來的國立台灣大學),主要有浙江大學教授蘇步青、羅宗洛,羅宗洛還擔任了接管後的國立台灣大學校長,1948年後由從北京大學來的傅斯年接任校長職務。從這些事例也證明了這四大名校確實是名不虛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