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假瘤蕨
毛葉假瘤蕨,狀莖細長而橫走,被白色和較稀疏的鱗片;鱗片披針形,烏黑色,或在幼嫩的根狀莖上為深棕色,頂端漸尖,邊緣具稀疏的睫毛。附生樹幹上或石上,海拔2500-3300米。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毛葉假瘤蕨
- 拉丁學名:Phymatopteris nigrovenia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 亞門: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 綱: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
- 目: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 科: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 亞科:隱子蕨亞科(Subfam. Crypsinoideae Nayar)
- 屬:假瘤蕨屬(Phymatopteris Pic. Serm.)
- 種:毛葉假瘤蕨
- 命名者及年代:(Christ) Pic. Serm.
- 分布區域:重慶,湖北,四川,西藏,雲南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毛葉假瘤蕨
種拉丁名:Phymatopterisnigrovenia(Christ)Pic.Serm.
科中文名:水龍骨科
科拉丁名:Polypodiaceae
屬中文名:假瘤蕨屬
屬拉丁名:Phymatopteris
國內分布:產雲南、四川和湖北
中國植物志:6(2):190
形態特徵
毛葉假瘤蕨附生植物。根狀莖細長而橫走,粗約2毫米,被白色和較稀疏的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3毫米,烏黑色,或在幼嫩的根狀莖上為深棕色,頂端漸尖,邊緣具稀疏的睫毛。葉遠生;葉柄長約4-6厘米,纖細,禾稈色,光滑無毛;葉片羽狀深裂,長約8-10厘米,寬約5-6厘米,基部淺心形;裂片約3-5對,長約3-4厘米,寬約1厘米,頂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略收縮或不收縮,邊緣具淺鋸齒。葉脈兩面明顯,側脈曲折,小脈網狀,在裂片中脈兩側各具二行網眼。葉紙質,表面被短柔毛,背面光滑無毛。孢子囊群圓形,在裂片中脈兩側各一行,靠近中脈著生。
生長習性
附生樹幹上或石上,海拔2500-3300米。
分布
產雲南、四川和湖北。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水龍骨科·假瘤蕨屬
假瘤蕨屬 約有60種,分布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山地。中國有47種和1變種,主產西南、華南和台灣,少數達華北和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