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經濟
毛峙村是個純漁業村。1949年前,生產力十分低下,生產工具僅有用於近海張網的簡陋小帆船和幾艘大捕船,常遭風暴襲擊,船毀人亡。三寸板內是娘房,三寸板外是閻王,就是當時漁民出洋生產的真實寫照。住的是破茅屋,穿的是破棉襖、大龍褲,吃的是番薯乾。1949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漁村經濟逐漸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55年11月辦起初級漁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毛峙漁業大隊,生產力逐漸提高,生產條件也有改善,但發展不大,漁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仍以木帆船為主,機械化程度不高,捕撈僅限於近洋。1964年,全隊漁業總產量155.84 噸,經濟總收入53.26萬元,年人均收入81元。1964年以後,漁業大隊始有40馬力、148噸位的機帆船,漁業逐漸走上機械化生產,產量有了長足提高。至1978年,漁業總產量達4188噸,占定海縣漁業產量的1 10,總產值134.2萬元。並相繼辦起機械廠、電廠、鋸板廠、漁網廠等村辦集體企業。
80年代,毛峙村實行了上交四費,二級核算,自負盈虧的大包乾責任制和老大選聘制,作業單位進行最佳化組合,調動了漁民的生產積極性。1984年,全隊漁業總產2307噸,總收入221.74萬元,年人均收入304元。但這種對船核算責任制實行分產經營,資金、勞力不易集中,不利於漁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不利於開拓外海漁業生產,且各對船之間,漁民收入相差懸殊。1989年,船老大張彭年帶頭把自己單位建造的一對大型線外船(即可以到禁漁線外生產的大型機帆船)折價歸集體,發動村民開展各種船隻、網具的回收工作,並匯攏個人資金900萬元,建造、購買了130噸位、250~275馬力的11對線外船,開始到遠洋作業。完善漁業生產責任制,改善捕撈條件,擴大捕撈區域後,漁產量和產值穩步增長。全村漁業總產值創1400多萬元;1992年為1340 萬元,年人均收入達2000元。張彭年作為船老大,堅持走集約化道路,積極發展外海生產,帶領漁民共同致富,1990年被國家農業部、人事部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至1992年,全村已擁有各類船隻65艘、3373噸、8168馬力,有先進的漁業無線通訊設備單邊帶6台,對講機90台,探魚儀30台,定位儀17台。毛峙村在抓好漁業生產的同時,也重視基地建設。1990年集資40萬元,建造可同時修建4艘線外船的400噸級的船塢1座,改變了過去修船去外地的狀況。 1991年建造了400噸位油庫。1992年籌建日製冰40噸、生產量400噸的冰庫和漁碼頭,為漁船回港時提供充水、充冰、加油服務,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村莊建設
經濟的發展,使漁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1984年起,村里規定,年滿58歲的漁民根據工齡長短可領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1990年,建成1000平方米的菜市場;1992年投資15萬元,接上了自來水,結束了毛峙村漁民祖祖輩輩到1里之外擔水的歷史;村內道路通過村民和集體的集資,港、澳、台胞的捐助,已建成水泥路2.5公里。村民的住宅,1949年前多為破茅屋;50~70年代多為平瓦房;80年代中期後,多為寬敞的樓房,有的在城裡購買商品房。電視機、錄音機、冰櫃等家用電器已經普及。1992年,村里投資5萬元,裝上了有線電視。
社會文化
村內設有毛峙完全國小1所,校舍面積1500平方米,12個班級,500多個學生,22個教師,兒童入學率100%。學校開展一些大型活動,經費皆由村委會提供。1992年,毛峙村被評為定海區義務教育先進村。1985年,村里投資30萬元,建造了當時舟山市第一座村級影劇院,600個座位。1992年,新建村辦公大樓500平方米,內設黨員活動室、團員活動室、圖書室、體育室、老年活動室等,豐富了村民的業餘生活。
1992年,毛峙村黨支部被評為舟山市定海區先進黨支部,並被命名為全區示範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