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

毛岸青

毛岸青(1923年11月23日-2007年3月23日)又名毛永壽、毛遠義,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次子;毛岸青之兄毛岸英1950年11月下旬在朝鮮作戰犧牲後,及後他是唯一在世的毛澤東兒子。1937年由康生帶往莫斯科,改中文名叫岸青。1947年加入共產黨。1949年7月抵北京掛階中校,在軍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60年毛澤東撮合毛岸青與邵華,1970年誕下一子毛新宇。毛岸青晚年居於北戴河總參療養院,2007年3月23日凌晨毛岸青因心臟病於在北京301醫院逝。毛岸青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馬列著作優秀俄文翻譯家,長期從事毛澤東思想研究的著名專家著名的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毛岸青毛岸青
毛岸青是毛澤東和第一任妻子楊開慧的二兒子,1923年11月23日出生於湖南長沙東鄉板倉。
剛滿月的時候,毛澤東奉命離開長沙去上海,準備赴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後,毛澤東與楊開慧分多聚少。毛岸青4歲那年秋天,在參加完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後,毛澤東秘密把妻子楊開慧、保姆陳玉英和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三兄弟送到岳父家——長沙板倉楊宅,奉命去發動秋收起義。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湖南軍閥何鍵捕殺,毛家三兄弟跟隨外婆向振熙生活。不久,遠在上海的毛澤東來信,讓向振熙將孩子送至上海。在周密的安排下,60多歲的向振熙老太太和20多歲的兒媳李崇德扮成走親戚的樣子,領著三兄弟坐火車前往武漢,而後改乘輪船到達上海。被送往上海的地下黨開辦的大同幼稚園。
1932年寄養在牧師董健吾(其實是地下黨員)家中,後因為地下黨員離開上海,被送往一個女人家寄養,因為生爐子不著,被女主人用鐵釺打傷後腦。
1933年中共中央遷往江西瑞金後,經濟資助中斷,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頭。

蘇聯生活

毛岸青毛岸青
1936年,在董健吾為首的上海地下黨人的幫助下,毛岸英和毛岸青兩兄弟乘東北義勇軍司令李杜將軍去西歐考察的機會,取道法國,然後抵達蘇聯。1937年初,兩兄弟抵達莫斯科後,先後在莫斯科郊區的莫尼諾國際第二兒童醫院和伊萬諾夫城的國際第一兒童醫院等地學習。這時,毛澤東已率領紅軍到達陝北,建立了以延安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毛岸英主動要求參軍上前線,毛岸青積極參加挖戰壕、運傷員等支前活動。在蘇聯留學期間,曾用名楊永壽。

回國生活

毛岸青毛岸青
1947年,毛岸青回國,在大連養病。後來由李富春、蔡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遵照父願參加了黑龍江克山縣土地改革試點,時間長達8個月。
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列著作編譯室任俄文翻譯,他翻譯出版了10多部馬列經典著作和政治理論書籍,並發表了十幾篇文章,但是,腦袋在上海受到的傷害無法根除。
1960年毛岸青和邵華在大連結婚。
1967年江青到北京大學萬人大會演說,聲淚俱下控訴邵華“主動送上門”勾引毛岸青,當時邵華就在台下。
1970年1月17日育有一子毛新宇,時年已經47歲了。

晚年生活

毛岸青和夫人邵華先後共同主編了紀念文集《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大型紀實文學叢書《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參與策劃攝製了《楊開慧》等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紀念文章。
晚年的毛岸青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祖國統一,擁護改革開放,熱心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建設,多次和夫人邵華、兒子毛新宇重走長征路,到革命老區、到工廠、到農村調研,並以多種形式幫助失學兒童,支持創辦了多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7年3月23日凌晨4:18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84歲(準確說為83歲4個月)。

家庭成員

父親:毛澤東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母親:楊開慧,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湖南軍閥何鍵捕殺。

哥哥:毛岸英,是毛澤東的長子,為楊開慧所生,曾用名楊永福。1922年10月生於長沙,1950年10月犧牲於朝鮮前線。

兒子:毛新宇,小名毛毛

鴻雁傳書

毛澤東與毛岸英、毛岸青之間的“鴻雁傳書”

為了革命事業,父母四處奔波,毛岸英兄弟從小就過著“吃百家飯、走萬里路”的生活。

毛岸英是毛澤東的長子,為楊開慧所生,曾用名楊永福。1922年10月生於長沙,1950年10月犧牲於朝鮮前線。

1922年10月,毛澤東和楊開慧住在湖南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當時,楊開慧懷有身孕,已經足月,卻遲遲不見分娩。毛澤東正忙於領導長沙泥木工人舉行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每天回家很晚。有一天,他見楊開慧愁眉苦臉,就建議她別成天坐在屋裡,出去到嶽麓山一帶轉轉,或許可以生得快一些。第二天,楊開慧按照毛澤東的建議,出去走一走,果然,第三天即10月24日,孩子生了下來。毛澤東抱著這個又白又胖的頭生子,高興極了。正巧,那天是泥木工人大罷工勝利結束的日子,真是雙喜臨門。“就叫他岸英吧!”毛澤東給孩子起了個響亮的名字。

岸英從小就隨父母四處奔波,1924年到上海,1925年回韶山,1926年去廣州。之後,又赴長沙,奔武漢,直到大革命失敗,毛澤東開完八七會議,才秘密把妻子楊開慧、保姆陳玉英(人稱孫嫂)和岸英三兄弟送到岳父家———板倉楊宅。毛澤東曾十分感慨地說:“為了革命事業,這些孩子從小就吃百家飯,走萬里路啊!”為了組織秋收起義,毛澤東又遠離親人了。此後,整整三年,毛岸英在媽媽的身邊讀書、成長。

1930年10月24日凌晨,岸英在夢中被槍托撞門聲和雜亂的吆喝聲驚醒了。他睜開眼爬起來,看見媽媽正被提槍的大兵從隔壁一間小屋子裡推了出來,押著朝外走去。岸英站到媽媽面前,口裡嚷嚷著:“

不去不去,我媽媽是好人,哪也不去!”為首的敵人一把把他拖開,兇狠地說:“好,把你這小共產黨也一起帶走!”孫嫂趕緊出來阻擋,也被敵人一起抓走。

敵人把三人關進協操坪監獄。楊開慧在獄中受盡了敵人的種種酷刑,但她堅貞不屈。

在獄中關押20天后,即11月14日上午,楊開慧被反動派殺害,年幼的岸英哭喊著媽媽,心裡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楊開慧英勇就義後,經熟人出面說情、作保,毛岸英和孫嫂被釋放,但板倉楊宅受到了特務的嚴密監視。鑒於毛澤東的三個孩子所處的危險境況,黨組織決定把他們轉移到上海。在周密的安排下,60多歲的楊老太太和20多歲的李崇德舅媽扮著走親戚的樣子,領著岸英三兄弟坐火車前往武漢,而後改乘輪船到達上海。

當時,毛澤東的弟弟毛澤民和夫人錢希鈞在上海搞地下工作,他們親自把三個孩子安排到上海大同幼稚園,這是我地下黨領導的中國互濟會辦的。1931年4月,因上海地下黨機關遭到嚴重破壞,大同幼稚園被解散,岸英兄弟暫時寄養在董健吾家。後因白色恐怖嚴重,董健吾又去武漢工作,岸英兄弟生活無著落,開始流浪街頭。老三毛岸龍在幾次遷移中病死(亦說失蹤)。岸英、岸青曾在燒餅鋪當學徒,挨打挨罵,受盡折磨。逃出店鋪後,兩人靠賣報紙、拾破爛、揀菸頭、幫助推人力車來維持生活。

1936年,上海地下黨找到了岸英和岸青,兩個流浪兒見到親人,傾訴著一肚子委屈,傷心地哭了。黨組織想盡辦法,通過在白區的統戰關係,由國民黨高級將領張學良介紹,乘東北義勇軍司令李杜將軍去西歐考察的機會,帶岸英、岸青和董健吾的兒子董壽琪一同出國。

1937年初,岸英、岸青來到莫斯科,開始了新的生活,先後在莫斯科郊區的莫尼諾國際第二兒童醫院和在伊萬諾夫城的國際第一兒童醫院等地學習。這時,毛澤東已率領紅軍到達陝北,建立了以延安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時常眺望西北方,惦念著自己的兒子。1938年,有人從蘇聯帶來了岸英、岸青的照片。毛澤東喜出望外,一遍又一遍地看著,禁不住熱淚盈眶,不久,有人要去蘇聯,毛澤東趕緊書寫了一信,托人捎去。

人物貢獻

1947年,他回到祖國,被分配在黑龍江省克山縣工作。1949年7月,他調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史達林全集》翻譯室工作。從此,他開始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而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短短几年時間裡,毛岸青同志就參與翻譯了列寧的《我們究竟拒絕什麼遺產》、《俄國工人報刊的歷史》和史達林的《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論批評與自我批評》、《反對把自我批評口號庸俗化》、《民族問題與列寧主義》、《在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說》等著作。他還參與翻譯了蘇聯學者寫的一些政治理論著作和《聯共(布)關於青年工作的兩個決議》等歷史文獻。此外,他還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了20多篇介紹蘇聯政治理論和文學的文章。他參與翻譯的列寧史達林著作,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曾經大量發行,廣泛傳播,成為廣大幹部和理論工作者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讀著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些著作的翻譯和傳播對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人物評價

毛岸青同志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戰線的前輩,他在《史達林全集》翻譯室工作期間,風華正茂,才思敏捷,俄語水平高,翻譯能力強,備受人們敬重。
毛岸青同志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學者。離開經典著作翻譯崗位之後,他仍然堅持學習和研究理論,同時創作理論電視片、電視劇、詩歌、散文等,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精神財富。
毛岸青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愛國奉獻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對革命事業矢志不渝,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崇高的政治品德;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決擁護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他始終牢記父親毛澤東的諄諄教導,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風樸實,克己奉公,艱苦樸素,家風嚴格,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尊敬和愛戴。毛岸青同志是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和熱忱的愛國主義者,他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祖國的統一大業,積極擁護改革開放。他無愧是毛澤東和楊開慧同志的好兒子,無愧是黨和人民的忠誠戰士。他的崇高品德和樸實形象,將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

書信內容

親愛的岸英、岸青:

時常想念你們,知道你們情形尚好,有進步,並接到了你們的照片,十分的歡喜。現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們寫信給我,我是盼望你們來信啊!我的情形還好,以後有機會再寫信給你們。

祝你們健康、愉快與進步!

毛澤東三月四日

事隔一個月,毛澤東又托人捎信,並隨帶自己的照片。信的一開頭就詢問:“早一月給你們的信收到沒有?收到了,寫點回信給我……”一種盼兒心切,急不可待之情躍然紙上。

從此之後,父子之間“鴻雁傳書”,頻頻往來。

1939年8月26日,毛澤東又有一信:

岸英、岸青二兒:

你們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歡喜!

你們近來好否!有進步否?

我還好,也看了一點書,但不多,心裡覺得很不滿足,不如你們是專門學習的時候。

為你們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買了一批書,寄給你們,不知收到否?來信告我,下次再寫。

祝你們發展、向上、愉快!

毛澤東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為了讓這些革命的後代學到更多的知識,毛澤東幾次托人買書,在戎馬倥傯、炮火紛飛的境況下送往蘇聯。1939年他寄了一批書,遺憾的是中途遺失了。這次他又親自挑選了21種60本書,既有哲學、經濟、歷史書,又有古典文學和武俠小說,並註明:“這些書贈給岸英、岸青,並與各小同志共之,由林彪同志轉交你們。”

感情生活

由於毛岸青和邵華年齡相差十幾歲在他眼裡她是小妹妹。邵華的姐姐劉思齊是毛岸青的哥哥毛岸英的妻子,所以在邵華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認識了毛岸青哥哥,毛岸青從蘇聯回國後,他們再次相遇,這一次的他們一見如故,並開始相互寫信聯繫,慢慢的兩人走到了一起。後來他們在1959年再見面的時候,已經相隔六七年的時間。在六七年裡,他們都也長大了,所以見面以後還是一樣很談得來,很投機。1960年,毛岸青和妻子邵華在大連舉行了婚禮。

他們結婚之後,作為父親的毛澤東很鼓勵他們,也很關心他們,希望他們能夠互相之間都有一個依靠,有一個寄託。

毛岸青在生活中間,比方說周末,周六、周日回到家,他總吩咐邵華給做一點可口的飯菜,大家一起吃,散步的時候他總是挽著邵華,因為在蘇聯長大的人很習慣挽著,很習慣一件大衣兩個人披著,很浪漫,邵華當時還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在街上走覺得有點太醒目。後來他常常說怕什麼,我們是夫妻,沒關係。

人物紀念

毛岸青毛岸青

毛岸青紀念館

毛岸青紀念館坐落於克山縣城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69平方米,於2008年10月9日落成,並於11月23日開館。紀念館共設“苦難童年”、“赴蘇礪煉”、“荼火日月”、“光彩人生”、“革命家庭”、“老區精神”六個展區,展示出毛岸青同志1947-1948年在克山縣參加土改工作的光輝業績及其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同時展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家庭的風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