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毛南古墓群位於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堂八村鳳騰山上,距縣城約68公里。
景點簡介
鳳騰山狀似一隻騰飛的鳳凰,“鳳凰”的左峰,起伏綿延,如一條翻騰巨龍;“鳳凰”的右峰,昂然矗立,似一隻咆哮猛虎;前隔一壠稻田,平地隆起一個半球形土丘,像地面冒出一顆寶珠。人們說,鳳騰山左“青龍”,右“白虎”,懷藏“寶珠”,是塊風水寶地。毛南族人,即以此為祖先“陵園”。毛南人口中譚姓占80%,譚姓始祖譚三孝即葬於“鳳凰”的胸部,其餘墓丘以它為中心向四周擺開,共有大小古墓700多座。毛南族原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清代便使用漢文,故清以前的古墓立的是“無字碑”,年代無法考證。最早的古墓建於何時,亦無從得知。立碑刻字的多是建於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年間的墓葬。
古墓群中每一座墓丘的設計都講究藝術嚴謹,建工細緻牢固,是個相當氣派壯觀的建築群。墓體均採用料石營造,墓柱矗立,碑閣巍然,高達數米,布置得體。其上或陰刻、或浮雕著龍鳳圖案,或刻著工整的聯語、墓誌。一般是柱後有碑,碑文多刻死者生平及子孫世系。碑兩沿及上端均雕各種動植物圖樣,動物有蝙蝠、鳳凰、仙鶴、神鹿等,植物有梅花、壽松、水仙、吊蘭等,有的碑頭還刻有雷王張目、三九趕山、花神娘娘之類的故事畫。
最顯眼的是建於清鹹豐八年(1858年)的譚上達老人墓。墓前碑閣為高達3.5米的三層石牌樓。一層在圓形石柱上刻有繞柱盤龍,柱下石墩刻有飛禽走獸,柱上是重檐飛閣,檐刻花草,閣下吊一對石燈籠;二層由三塊畫碑組成:中間一塊刻姜太公釣魚,左邊一塊刻武士練功夫,右邊一塊刻書生習書法;三層刻一對金鯉拱衛大葫蘆。體現了毛南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