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港姐
趙雅芝是1973年香港無線主辦的首屆香港小姐的候選佳麗,卻排在三甲之外,令人對當年美麗的高度有無限的懷想。
香港人喜愛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舉,成功地選出了張曼玉這般風華絕代的國際影星,也選出了蔡少芬、袁詠儀、鄺美雲這樣稍後大展才華的不俗之輩。
港姐遇冷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港姐選舉由熱轉冷,香港人開始不看選舉、不談港姐,朱玲玲、李嘉欣、陳法蓉時期萬千寵愛在一身的港姐榮景不在,有的港姐人過水無痕,連名字都沒被記住。更慘的是被叫成“豬扒臉”、“最醜港姐”。這一方面是大眾的審美在悄然轉型,另一方面是信息社會帶來了審美的多元,不再是眾人一心地欣賞端莊、千口一詞地誇獎“電眼”,多元之下,難有絕色。而且如今之人早已不侷促於左鄰右舍,所見美人或美人影像觸目即是,對港姐之美也難有驚艷之感了。
社會背景
社會多元渠道發展
其實,“港姐越選越醜”的說法也不全是負面,至少表明香港社會日趨多元,這包括審美的,也包括娛樂生活。當年工余飯後生活單調,一場港姐選舉是所有人的娛樂和談資,萬人熱捧是當時社會背景所致。過去的年輕姑娘也只有通過選港姐才能展示自己,不像現在靠微博都能贏得幾十萬冬粉,漂亮又智慧的女性有大把機會發展自身,不用去擠選美的獨木橋。更何況女權觀念日益普及,有些女性不屑於選美,願意在喜歡的工作中找到成就感。
影視通道縮小
往日的港姐大多經過影視娛樂業的打磨才大放光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只要入圍港姐決賽就有培訓和演出機會,能夠一劇走紅。現在時空轉換,港劇港歌空間縮小,港姐選過就“過”也屬平常。
醜聞零容忍
港姐選舉之初便打出“美貌與智慧並重”的口號,幾十年來一直努力維持港姐的正面形象,候選佳麗一旦被挖出有不良言行,馬上出局。但近幾年這個尺度有鬆動的跡象,個別冠軍港姐都有醜聞纏身,還有港人質疑選舉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