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由真實故事所改編而成,以1936年史達林清黨前夕的蘇聯為時代背景。藉由小女孩娜迪雅的眼中,看見自己和樂的家庭因為母親的舊情人闖入而遭到迫害,是一部政治寓意濃厚而感人的作品。本片導演尼基塔米亥科夫風格相當特殊,其作品擅長以一般人的生活為引,間接反映出其對國家的看法。本片榮獲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95年蘇茲維茲狄最佳男配角及94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並提名該年坎城金棕櫚獎。

基本信息

影片劇情

烈日灼人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1936年夏天,人們正在享受著“史達林號”熱氣球升空六周年紀念的假期,紅軍師長、戰鬥英雄科托夫和妻子瑪露莎、小女兒娜迪雅也來到鄉間別墅度假。突然,一個冒失的農民創進科托夫的蒸氣浴室,請他趕緊去阻攔踐踏農田的紅軍坦克。原來,部隊正在為紀念活動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科托夫聯繫到部下及時阻止了坦克的前進,農民們的收成得到了保護。 

科托夫一家三口回到了別墅,這套寬敞華貴的洋房是瑪露莎父親、沙俄時期著名音樂家波瑞斯留下的遺產,至今瑪露莎的一些親屬還住在這裡。在午飯之前,一個長髮長須、戴著墨鏡的怪人走進別墅。當此人一一摘掉臉上的化裝後,人們興奮地認出他就是波瑞斯昔日的得意門生米迪亞,他離開這個家已經整整十年,沒人知道他的下落。 
主人公米迪亞借給小姑娘娜迪雅講故事為由道出了自己的經歷:米迪亞出生於一個只準講法語的貴族家庭,天資聰慧的他自小跟隨波瑞斯學習音樂。十月革命中,雙親均遭鎮壓,他孤身一人地投奔到這位音樂老師的家中。波瑞斯病逝後,米迪亞打算與心愛的瑪露莎結婚,過一種平靜的田園生活。可這時紅軍的一道指令讓他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要么前往巴黎為蘇聯進行間諜活動,要么留在國內開始無盡的鐵窗生涯。米迪亞為了能夠早日回到瑪露莎身邊而選擇了前者,沒想到一走就是十年。當他現在來到這本應屬於自己的房子時,卻發現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米迪亞還揭開了一個更大的秘密,當年下命令讓他離開祖國的人正是現已成為別墅主人、瑪露莎丈夫的科托夫!

講完一切後,米迪亞私下向科托夫透露了此行的真實目的,兩個小時後他和其他幾個秘密警察將以叛國罪名逮捕科托夫。科托夫也戳穿了米迪亞一個不願提起的秘密:為了回國,他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出賣了八名白軍將軍的下落。然後,科托夫鎮定地處理著剩下的時間,按原先的安排與朋友踢球、接受少先隊員的敬禮。兩小時後,秘密警察的汽車到達別墅,軍裝整齊的科托夫被米迪亞等人帶走……

回到莫斯科的寓所,米迪亞在浴缸里用剃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字幕也透露了科托夫一家的下落:科托夫被捕後不久即遭槍斃;瑪露莎被判處十年監禁,死於獄中;隨母親入獄的娜迪雅現住在黑山共和國,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科托夫叛國事件直到1956年才得以平反。

角色介紹與分析

納迪婭

納迪婭 納迪婭

科托夫上校六歲的女兒,有著孩童們初入世界的好奇,不經過世俗的浸染,骯髒的陰謀到了她的眼中就變成了另外一種風景,新奇而別致。就像談起當年祖母因為毒氣泄漏被人從莫斯科抬回來時,她睜著大眼睛,煞有介事的說那是因為動物園太臭了,搞得大家都無法呼吸了。她對善惡還沒有太多概念,她喜歡最終帶走他父親的米特亞,喜歡那輛保密局的車,喜歡哼唱那首憂傷的情歌“毒太陽”。如果不是她的世界過於簡單美好,就是這個世界太會隱藏真相。本來,米特亞應該只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叔叔,轎車應該只是一輛孩子眼中了不起的物件,“毒太陽”該是一首優美動聽的短歌,可是到了現實故事中,我們都會對他們心生畏懼,畏懼他們帶來的血腥,畏懼他們帶來的哀傷。
湖中泛舟的時候,科托夫曾珍愛地抱著納迪婭,仿佛她讓一切事情都變得容易,讓世間事物都變得和諧。他懷著沉沉地感懷說,如果能和她一輩子在河上漂流就好了。這句話是屬於納迪婭的溫馨許諾,卻是講給科托夫自己聽的哀愁與不捨。當在許一個最簡單的願望時,就是我們最害怕失去的時候。
臨別的時候,科托夫一直沒有勇氣穿上軍裝,卻是納迪婭相信了父親善意的謊言,急急慌慌地給他穿衣服,得知可以開車讓她興奮地有些結結巴巴。她絕不會知道自己在無意中把父親推向永別,這將是伴隨她一生的悔恨。她和父親最後的遊戲是比賽誰可以不換氣的一直說“嗚——”,她自然是輸了。父親的聲音悠長得像是一次靜靜的哭泣。他的納迪婭給了他說再見的勇氣。
納迪婭眼中並不是一個存在於幻想中的更美麗的世界,而是世界最初純淨的樣子,只是無可奈何的現實讓這個世界看來如此醜陋。

上校科托夫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是創建社會初期的英雄,他勇敢、忠誠,熱愛祖國,富有感召力,善於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領導人。當軍隊的坦克開進了農民的麥田,他三言兩語就讓士兵們欣然臣服,原路返回,不僅因為他是眾人愛戴的科托夫同志,也是因為他的個人魅力;當妻子馬魯西婭得知他曾經趕走了與她青梅竹馬的米特亞,只為了能有機會親近她,深受打擊、痛哭著要跳樓,卻被科托夫幾句深情的呼喚拉了回來,安然地接受了這個有些殘忍的真相。他和史達林的合影照片一直擺在書桌和牆壁上的顯要位置,這是榮譽,也是他的驕傲,他曾經與史達林並肩作戰,知道史達林辦公室的直播號碼,這位“朋友”給他權力與榮耀,也帶著他走向不歸路。科托夫的悲劇不只是史達林一個人造成的,每個人都在這個事件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或者沉默,或者積極回響,讓他沒有任何選擇地坐上了那輛一去不回的轎車。

米特亞
“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這是哈姆雷特著名的質詢,也是從始至終鞭笞拷打著米特亞靈魂的問題。他曾經擁有不錯的生活,卻被戰爭奪走了,被那個有著寬厚肩膀、迷人微笑的英雄奪走了。面對命運的不公,他選擇了默然忍受,甚至將命運的暴虐當成自己喪失良知的藉口。他不像其他幾名保密局人員深感自己所做的皆為正義,他知道那是罪惡的才會一再想要尋死。可是他的軟弱讓他最終屈從了生活,為自己的作為尋找依靠和藉口。當他正在因為是否要殺死那個問路的人而猶豫不決時,看到了不遠處冉冉升起的史達林頭像,他崇敬地看著畫像,嘴邊不禁露出獰笑,仿佛得到了莫大的鼓舞,眼睛也不眨地結果了可憐人的性命。稍微一個暗示就能讓他變成殺人惡魔。

他在科托夫家中出現的時候就披著偽裝帶著欺騙,假裝盲人的樣子卻能講出已經被深埋的記憶。他總喜歡假扮盲人,似乎這樣就不必面對難以抉擇的生活。不能說他是個壞人,但是卻個性軟弱,沒有為了自己愛的人和家園做出什麼努力與犧牲。當年受到了威脅,他就一語不發地離開了戀人,留下悲痛欲絕的馬魯西婭。他說自己的離開是為了不將暴力和血腥帶進這個家園,而現在他卻又親自給這裡帶來更大的災難。看似每件事都是不得為之,實際上還是為了保護自己。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雖說科托夫曾經運用權力把他趕出了國家,卻為了爭取愛情爭取事業都付出了真心和努力,手段不見得光明,但是人格上卻是磊落的,起碼他的雙腳從來不用來逃跑。

科托夫可以面對知道實情的妻子,米特亞卻始終都無法告訴馬魯西婭真相。太多不能告人的秘密與折磨,最後還是在浴缸里割開了米特亞的手腕。

尋找扎哥連卡的人
一個尋找扎哥連卡的人,拖著一車的家具,卻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他是故事的局外人,卻一直試圖走進這裡,在不斷尋找的過程中先是遇到了無法解開的謎團,到後來這種尋找給他帶來了衝突,最終惹來了殺身之禍。很像面對“大清洗”的知識分子,他們算是“清洗”運動的局外人,但面對這種重大的事件第一個反應就是想探尋到底發生了什麼。在不斷尋找的過程中,哪怕沒有過多的企圖,還是會不知不覺地卷進漩渦,然後在某一次行動中不知觸動了政府哪根敏感的神經,就白白丟了性命。

所獲獎項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本片榮獲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95年蘇茲維茲狄最佳男配角及94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並提名該年坎城金棕櫚獎。

奧斯卡獎
1995 獲獎 奧斯卡獎 最佳外語片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英國學院獎
1996 提名 BAFTA電影獎 最佳非英語片 (Best Film no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Michel Seydoux

坎城電影節
1994 獲獎 評審團大獎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
普通評審團獎
提名 金棕櫚

導演簡介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Nikita Mikhalkov
男, 生於1945年 10月21日 ,俄羅斯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星座: 天秤座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19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併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近幾年仍佳作不斷。

幕後製作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影片中無論是沒落貴族米迪亞,還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經歷著由政治運動帶來的災難,他們在作為受害者的同時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對他人進行著迫害。為了反襯出主題的殘酷,米哈爾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將俄羅斯詩化電影美學與情緒感染的結合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許只有這種和諧而強烈的對比才能恰當表現出那種灼人的烈日。不過導演太偏愛自己的寶貝女兒了,用了太多不必要的特寫鏡頭,有用人唯親之嫌。影片獲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烈日灼身》由真實故事所改編而成,以1936年史達林清黨前夕的蘇聯為時代背景。藉由小女孩娜迪雅的眼中,看見自己和樂的家庭因為母親的舊情人闖入而遭到迫害,是一部政治寓意濃厚而感人的作品。本片導演尼基塔米亥科夫風格相當特殊,其作品擅長以一般人的生活為引,間接反映出其對國家的看法。本片榮獲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95年蘇茲維茲狄最佳男配角及94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並提名該年坎城金棕櫚獎。

1994年,米哈爾科夫一反慣用的輕喜劇風格,以悲愴的情緒創作了這部以史達林專政時期為背景的《烈日灼人》。作為一部反思歷史的影片,《烈日灼人》的出色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簡單地以正反兩面強調政治鬥爭的恐怖,或者樹立某種完美的英雄人物以對抗那個錯亂的年代,而是通過人在這種特定條件下的無法把握的命運突出整個時代的殘酷。影片中無論是沒落貴族米迪亞,還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經歷著由政治運動帶來的災難,他們在作為受害者的同時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對他人進行著迫害。儘管從表面上看勇敢堅毅的科托夫同懦弱陰險的米迪亞存在天壤之別,其實這兩個人物在本質上沒有根本不同,都是無法與命運對抗的普通人。

對很多俄羅斯人而言,史達林的鎮壓運動是段不願提起的往事,因為那意味太多的痛苦與無奈。《烈日灼人》卻尖銳而客觀地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目的在於提醒整個民族不能重複那種苦難。為讓更多人記住那個為烈日灼傷的時代,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和道具被賦予了象徵意義:河邊危險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各類緊急演習都暗示著國家看似平靜中的動盪;始終在原地打轉的迷路司機明顯是對當時蘇聯的恰當比喻;而對在片中反覆出現的那個神秘火球,米哈爾科夫則堅持認為是一種能量的象徵。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為了反襯出主題的殘酷,米哈爾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詩似畫的田園風光,將俄羅斯詩化電影美學與情緒感染的結合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許只有這種和諧而強烈的對比才能將恰當表現出那種灼人的烈熱。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娜迪雅的小演員娜佳·米哈爾科娃,她是米哈爾科夫與夫人索洛維約娃最小的女兒,拍攝《烈日灼人》時她剛剛五歲。她本色自然的表演也是此片獲取成功的一個關鍵,由米哈爾科夫與娜佳這對生活中的父女在片中所演繹的科托夫父女已經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個典範。

影片中的毒太陽

“毒太陽”以一個火球的超現實形象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起初總覺得這個手法過於露骨,像滴在畫布上的墨滴,醒目而招搖。後來,漸漸覺得它簡單、直接地表達了“肅反”運動如何秘密而又公開的闖入人們的家庭,灑下死亡與恐怖。它不為人知又那么鮮明,像瘟疫一樣蔓延,沒有防毒面具能敵得過它的毒液。在目睹了米特亞的死亡後,它才心滿意足地飛向了莫斯科。
對於前蘇聯歷史上的這次政治事件,眾說紛紜,有譴責的聲音,有反思的聲音,也有質疑的聲音。導演米哈爾科夫沒有做過多的追問和過於苛責的批判,而是平靜地敘述了受害者面對祖國的反目和親人的離別時那種無法言喻的痛楚與無法癒合的傷痕。沒有預想中的反抗與哀號,災厄帶著恬靜的死亡悄悄降臨,科托夫坐在車裡滿臉血漬,像受傷的野獸一樣嗚咽。“讓溶化的積雪有如眼淚一樣,從不動的青銅眼瞼中流淌,讓監獄中的鴿子在遠方輕啼,讓輪船在涅瓦河上靜靜行駛。”(阿赫瑪托娃《安魂曲》)心在1936年的太陽中慢慢燃燒。
 

影評

最後的康康舞
桑克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出現在眼前的是優美而恬靜的鄉間生活,仿佛屠格涅夫筆下風情萬種的俄羅斯風景畫。精巧的鄉間別墅矗立在幽靜的藝術家之村里。遠處是連綿的針葉林、金黃的麥田和清澈的河流。家人聚集在一起,說法語,跳康康舞,吃點心,唱《蝴蝶夫人》,朗誦普希金的詩句,踢家庭足球,談起那些老朋友,拉赫瑪尼諾夫和曾來過哈爾濱的男低音夏里亞賓。如果不是史達林的名字,如果不是巨幅的熱氣球下懸掛的史達林像,會以為這是19世紀的貴族或者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當球形閃電在房間裡跳蕩,擊碎一張黑白照片,並點燃森林一角的時候,開始感到不安的小火焰在舔麻木的嘴唇。當神秘的夏日聖誕老人德米特里摘下他的墨鏡,摘下他的鬍子,摘下他的全部偽裝之後,才知道他是來自地獄的使者。這個借用蓋達爾《鐵木耳和他的夥伴》的出場方式,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個有趣的田園交響詩的引子,仿佛長笛吹出森林明朗的呼吸。把一張畫畫得很美,然後用一把刀子從它的對角線開始把它切開,像切開一枚無辜的西紅柿。這就是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他是作家謝爾蓋·米哈爾科夫的兒子)的誠實。

當史達林的戰友、紅軍英雄科托夫上校用他滿臉的血和傷痕,用他低低的哭聲告訴著他的痛苦的時候,已經明白了米哈爾科夫想告訴的東西。這是一個稍有歷史知識或者社會經驗的人一看就能明白的事實。但他卻把這個殘酷的點和一個優美的面結合在一起,把觀者和難受關在一個被窩的集中營里,而且不許探出頭來。讓人想起一個關於繪畫的故事。一個畫家說,你以為把一個窮人畫在一個陰天裡就悲慘么?不,你把這個窮人畫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才叫悲慘呢。多么有力的對比,那么多多余的陽光照遍了畫面上的一草一木,但偏偏照不到這個窮人身上。這是怎樣的哀痛呢?《烈日灼身》(俄文直譯的意思是“被太陽灼傷的人們”)里充滿清新的綠色和明亮的金黃色,但人的命運卻是另外的樣貌,“卻道天涼好個秋”,英國人談論天氣的習慣似乎有了另外的意味,環境扮演什麼角色更拿手呢?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這些東西都可以不談。1936年的德米特里有什麼可以指責的?且不說他躺在浴缸里償還了一切。他被迫出賣自己的團體,被迫放棄自己的愛人,被迫……他愛生命的結果,就是失去尊嚴(儘管到最後的時刻,他用流盡血液的方式重新獲得了尊嚴)。科托夫呢?他一直在和德米特里從前的團體做鬥爭,他甚至奪取了德米特里從前女友瑪露霞的愛情,然而他竟被德米特里誣陷為自己團體的敵人,他感到荒謬甚至憤怒。他不懂法語,粗俗而樸素,他其實是這個貴族家庭的外人。拋開科托夫和德米特里的政治對立關係,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作為另一種關係的對立,也就是知識和無知的對立,教養和粗俗的對立,貴族和平民的對立。在政治關係里,他和德米特里對立時,他和他妻子瑪露霞的家族是一個陣營的;但在新的關係里,他和德米特里對立,也就是和自己妻子的家族對立。當葉蓮娜唱完《蝴蝶夫人》之後,大家紛紛感嘆:以前唱歌的日子是多么美好的時光!瑪露霞的叔叔富歇瓦洛特感慨萬千地說:“現在也沒太壞。但人生的芬芳……人生的韻味已經消逝,一去不返了。有什麼可爭的。”這是這個家庭的真正主題,也是這首帶有懷舊色彩的田園詩的內在主題,這個褪色的主題和科托夫的新生活主題是矛盾的,他屬於轟隆隆開進的坦克,天空中飛行的戰鬥機群。即使家庭娛樂,他也把貴族的槌球改造成大眾的足球。他在那幅巨大畫像的幸福中,同時也在它的懲罰之中。跟著他倒霉的是卡夫卡《城堡》中土地測量員式的卡車司機,在整部影片裡出沒,尋找他的目的地卻難逃命運魔術師的捉弄;瑪露霞在愛情糾葛中,手指不安地敲擊著玻璃杯,愛情危機在生命危機面前變得微不足道;可愛的娜佳幸福地奔跑在金黃色的麥田裡,她不知道危險就在米沙叔叔(德米特里)優雅的微笑里…… 

 這部1994年拍攝、1995年獲坎城電影節大獎的影片的開頭是克里姆林宮的尖頂/鑑定,一個老頭在用水龍頭清洗過街橋的欄桿……

其他相關

史達林時代

烈日灼身 烈日灼身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史達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入選了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糧,在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強化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這段期間內,史達林多次違抗當時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決議,處決了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任過職的軍官以及“反革命”。為了征糧,他還使用了焚燒村莊的手段,逼迫農民服從和防止食物供應被強盜劫掠。最終紅軍在察里津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和第一騎兵軍的軍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關係。在史達林掌權後,察里津被改名為史達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1919年初史達林被調回莫斯科,3月24日他與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結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線,期間對紅軍中的逃跑者,他嚴厲的把他們作為叛徒集體處決。
大清洗(俄語: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英語:Great Purge)

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在蘇聯“鎮壓”這個詞被官方用來表示對被認為是反革命分子或者人民公敵的人的迫害。大清洗的目的之一是將反對分子清除出共產黨,一般認為其最終目的在於鞏固史達林的權威。與此同時在社會上進行了一系列針對被認為是或者被指責為是出於落後或者秘密政治目的反對蘇聯國家以及共產黨政策的人群的迫害運動。

官方將一系列清洗解釋為消滅潛在的破壞分子和間諜,其背景是當時蘇聯預期的與德國之間的戰爭。公眾目光主要集中在對共產黨領導階層本身、政府官員和蘇聯紅軍領導人的清洗。大多數這些人是黨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