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源病

母源病

母親愛孩子是天性,這也能讓孩子生病么?是否危言聳聽?“母源病”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學者提出的。“母源病”是當前在獨生子女家庭中頗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它恰恰是由母親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不當引起的,許多父母還未充分認識到它的危害性。

母親愛孩子是天性,這也能讓孩子生病么?是否危言聳聽?“母源病”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學者提出的。“母源病”是當前在獨生子女家庭中頗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它恰恰是由母親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不當引起的,許多父母還未充分認識到它的危害性。

北京安貞醫院開設了易感兒門診。門診專家指出容易感冒的兒童中60%患的是“母源病”。 那些被母親過分保護的孩子,在神經平衡方面比較容易出問題,交感神經興奮性下降,而副交感神經異常活躍,引起系統功能紊亂,除了膽小、內向、嬌氣以外,這些孩子最容易患上感冒、哮喘或是尿床的毛病。這些毛病不僅需要用藥物來解決,父母的思想問題也是治病的重點。

母源病產生的原因與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過”與“不及”的養育都有關係。

 特徵

孩子過分依戀母親:
孩子一刻也離不開媽媽,整天粘在媽媽身邊。有的幼兒在睡覺時一定要與媽媽同床同被,入睡前母親必須撫摸他,連哄帶騙才肯睡。而對其他人,甚至對父親也不愛多搭理。這種幼兒一般性格怯懦,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這對日後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都有不良影響。

孩子是依賴育兒技術長大的: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飲食習慣、攝入的熱量、睡眠狀況、體重指數、如何鑑別風疹與急疹等都了如指掌,並不斷誇獎自己的寶寶特別老實,帶起來一點也不費勁,但她卻不知道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母子之間豐富多采的情感交流,是去撫摸孩子,與孩子嬉戲,對著他講話,讓他體會到你發自內心深處的無微不至的母愛。這種依賴育兒技術長大的孩子,不懂得感情交流和表達,會出現語言遲緩症或自閉症的初期徵兆,如孩子面部表情毫無變化,既不看母親,也不環顧四周,當你呼喚他的小名時,他也毫無反應,像木頭似的無動於衷。
若要想使寶寶身心健康地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育兒書籍統統收起來,遇到問題再翻一翻,最關鍵的是媽媽自然流露出的對寶寶的無限關懷與愛護。

養育放棄型:
孩子被母親忽視,感到孤獨無依靠,容易患軀體疾病和心理疾病。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許多人主張女人像男人一樣地步入社會工作。如果一位母親抱有這種想法,她會喪失育兒的熱情,甚至放棄對孩子的養育。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則是母親嫌帶孩子麻煩,希望能輕鬆地養育寶寶,更希望能輕鬆地從事自己的工作,所以母親並不介意小孩子離開自己,或把未滿周歲的小孩放在家裡睡覺,獨自一人外出,或是把不滿3周歲的小孩送到託兒所里少加關心,還有就是交給自己的父母,這種幾乎處於放任狀態的育兒方式,除了會引起孩子身體疾病之外,也會使從小生活在“孤獨”氣氛中的孩子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治療方法

“母源病”的治療方法就是父母採用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指導、教育、扶植和身體力行地予以教養寶貝。

●如果“母源病”是由於過度的母愛造成的(如:非常嚴重的戀母情節),並且已經嚴重到難以教育和糾正時,專家建議暫時把孩子寄養到親友家裡生活一段時間(一般半年左右),直至孩子心理行為有所糾正後,再重返家庭。因為幼兒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心理可塑性,經過一段時間改換環境條件,他們就會慢慢改變過來。
●立即停止高度溺愛或不理不睬的不良家庭教養方式,採用正確的母愛教育方式撫養孩子,也就是說要“愛在心上”,不要“愛在面上”。必須適當地關照與適度地放任他們。但是適度到何種程度呢?專家認為,母親在育兒時,應按照孩子成長的三個階段來撫養,不要讓他有過大的壓力,這樣可以避免患母源病的危險。
☆必須由母親照顧的階段0~1歲
這一階段嬰兒完全沒有自理能力,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是他非常清楚由母親餵奶、換尿布所帶來的舒適的感覺,他會想:她真好。1歲時嬰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他能行走,會牙牙學語,能靈活運用雙手,不過這些能力是在母親指導下借著遊戲、愛撫、適當給予鼓勵才學會的。所以在這個階段,母親必須適當運用一定心思和表達能力。

年齡0-1個月: 視覺還未發達,但皮膚的觸覺靈敏,也可利用聽覺和嗅覺感應來認清媽媽,此時期寶寶的感覺來自媽媽所給予的刺激。
促進親子關係的要點:媽媽溫柔的皮膚接觸、撫摸和擁抱,或望著寶寶微笑、講話,建立寶寶對媽媽的印象和安全感。
配合用品:每次趁換尿片時,可為寶寶按摩或與寶寶玩數分鐘。

年齡 1-4個月:平均每天睡15-16個小時,白天睜開眼睛的時間會愈來愈長,開始會用眼睛追逐晃動的東西,並留意視線範圍內的事物。
促進親子關係的要點:由於不懂說話,話多時候會籍哭泣或面部表情來表達需要,故父母要留心寶寶的表情,並適時地對寶寶發出的信息作反應。
配合用品:掛放式寶寶床上玩具,媽媽可陪在床邊撥弄玩具吸引他,觀察及回應她的反應。

年齡 4-12個月:開始進食固體食物,並嘗試學習及接觸不同的東西,好奇心較強,會模仿大人的行為。
促進親子關係的要點:讓寶寶開始學習自己吃東西,容許寶寶用不同的方法嘗試,使寶寶建立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同時也增強寶寶對母親的信任。
配合用品:印有卡通等圖案的餐具,引發寶寶自己吃東西的興趣。

☆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階段1~3歲
1~3歲是孩子性格發展最快的階段。精力充沛是這個階段的最大特徵,但幼兒此時沒有交友能力,自己玩耍又缺乏興趣,因此他們會以父母為中心,努力尋找玩伴。這一時期,母親應該使孩子有“媽媽真好”的感覺,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兒沒有這種想法,就不知道母親代表什麼,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也就會導致母源病的產生。孩子3歲之前就可看出母親的態度,若態度不好易使孩子的行為更惡劣,孩子不聽話又使母親情緒更為不安,如此惡性循環,不是親子關係惡化,就是造成孩子心理障礙。此時母親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誇獎和哄勸孩子,給他們鼓勵,到底是“好媽媽”還是“壞媽媽”完全取決於孩子3歲前母親如何建立親子關係。

12-18個月:手腳運用靈活,對事物也有興趣,已經可以做很多事情,並對外界事物進行積極的探索。
促進親子關係的要點:媽媽可陪同寶寶玩一些組合式的玩具,鼓勵寶寶親自嘗試,並對寶寶自己的意念表示尊重。提醒自己不要局限寶寶,只用某種標準方式玩玩具。
配合用品:組合式及活動式玩具,媽媽可先作示範,讓寶寶模仿。

18一36個月:心智發展迅速,記憶力和語言能力都逐漸增強,情緒和性格均有顯著發展,有較強烈的自我主張。
促進親子關係的要點:利用趣味性或娛樂性的媒介引發寶寶的學習興趣。
配合用品:發聲圖書及富教育意義卡通影帶,寓學習於娛樂,增強溝通。

☆逐漸脫離母親的3~6歲
他們開始脫離母親,準備自立,會積極與朋友交往。但是有些母親不明白這一點,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幼稚園或託兒所,她們認為,孩子送到了幼稚園,總算可以鬆口氣。這個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對於孩子的教育,母親的責任比前兩個階段更為重要,也比幼稚園的責任重大。母親要在孩子從幼稚園回來之後詢問他在園裡的情況,也可以在他不累的情況下帶他去買東西,購物時讓他付錢,讓他幫忙拿東西,回家之後也不忘鼓勵幾句。由此可見,生活中不論事情大小,只要能讓孩子適當分擔責任,對他們處事能力給予鼓勵,不讓孩子產生反感,就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媽媽的育兒工作也就成功大半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住房有條件,孩子在3—4歲時就應該讓他獨立睡在自己的房間,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好處的。孩子年齡小,在心理上,獨立性處於萌芽狀,處於發展的趨勢;而依戀性、對安全感的需求卻占主要地位,所以在操作的時候,既要揚孩子的獨立性又要不傷害孩子的依戀性和對安全的需求。建議可以先分床睡,然後分房睡。剛分房時,不要關上房門,告訴孩子你在那裡輕輕一叫,我就能聽到,並能快速走到你的房間。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演示一遍。這樣孩子會接受分房睡,並不感到懼怕。有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深,比較脆弱,在給孩子分房睡時,父母要多花點心思,但決不要因為孩子的分不開,而放棄主張。 
無論是上述哪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愛心的澆灌。為人父母者,只要能了解三個階段孩子的成長狀況與心理發展狀態,適時給予鼓舞,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使子女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孩子就不會再有患母源病的危險了。

相關詞條

心理學戀物癖精神病 戀母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