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2戰鬥機(SU30)

殲12戰鬥機(SU30)

蘇-30多用途戰鬥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鬥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當時蘇聯空軍並沒有計畫裝備該型飛機,因此這兩架飛機由試飛院買下。其中的一架曾兩次參加珠海航展。

簡介

殲12戰鬥機(SU30)殲12戰鬥機(SU30)

俄羅斯的蘇-27戰鬥機毫無疑問是一種優秀的第三代戰鬥機,我國經過與蘇聯/俄羅斯艱苦的談判,於90年代中起開始購入和仿製蘇-27SK/SMK戰鬥機。在蘇聯/俄羅斯,蘇-27的改進自80年代蘇-27定型就已經全面展開。作為單座戰鬥機的共同特性,蘇-27的使用經驗表明,現代空戰帶給飛行員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機動產生的高過載、大航程產生的長時間留空,使飛行員在單獨應付複雜的作戰情況、機載電子綜合設備和機載武器時手忙腳亂。這不利於挖掘戰鬥機本身的性能潛力,例如當先進的雷達、通信指揮系統出現後,一個飛行員是無法兼顧本機的飛行作戰和與友機的通信指揮的。為此,許多先進戰鬥機加入了第二名飛行員。這名飛行員一般不負責具體航行操縱和近距格鬥,將精力集中於負責操作機上雷達、通信等各種電子系統,觀察空情,甚至為單座戰鬥機提供預警、通信和指揮。同時因為有了第二名飛行員,戰鬥機更適合執行危險而複雜的對地攻擊任務,一名飛行員可負責駕駛戰鬥機進入攻擊路線,觀察周圍空情,另一名則控制火控系統和武器,發起攻擊。假如只有一名飛行員,攻擊效果和生存力肯定會有所降低。如美國法國就分別發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雙座戰鬥轟炸機。
在這種思想下,蘇聯軍方決定以蘇-27UB雙座教練機為基礎研製生產這種雙座戰鬥機。研製工作始於1986年,總設計師伊戈爾·伊萬諾夫,武器系統的設計師是維克托·加魯申科。研製中首先解決了加裝空中受油系統的問題。空中受油管裝在機頭右側,不增加飛機的阻力,不影響機載雷達工作。該系統後來為蘇-33、蘇-35戰鬥機、蘇-34戰鬥轟炸機所採用。這架空中加油型蘇-27UB飛機於1987年首飛,隨後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著陸飛行,飛行距離13440千米,連續飛行15小時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開始,蘇-30研製工作轉入正規。設計中將在蘇-27UB的基礎上改進一種採用空中受油系統、新型導航系統、先進的慣導系統和火控系統的雙座戰鬥機,命名蘇-30。1989年12月31日蘇-30在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機場首飛。
蘇-30與蘇-27UB教練機結構上有一定變化。蘇-30MKN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廣泛採用鈦合金。機翼有自動偏轉的縫翼前緣,前線後掠角41攝氏度。改用K-36IIM彈射座椅。
試飛成功後,批量生產的首批5架蘇-30飛機裝備俄空軍(原防空軍)薩沃斯特別伊克飛行員訓練中心,主要用於飛行戰術演習。並進行了與A-50預警機、米格-31截擊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配合下編隊作戰方法的演練。後來俄空軍因經費不足,停止了購買蘇-30。在這種情況下蘇霍伊飛機設計局與伊爾庫茨克飛機生產股份公司一起開始研製生產蘇-30齣口型,命名為蘇-30K(K是俄文出口、商業的意思)。出口型增強對地作戰功能。蘇-30K又衍生了新改型,換裝新型機載雷達,增加了武器的種類,發展出蘇-30M戰鬥機,出口型稱蘇-30MK。其中出口印度的型號為蘇-30MKI,出口中國的為蘇-30MKK。蘇-30MK的作用類似於F-15E,突出了對空對地雙重用途的能力。
蘇-30的武器系統包括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裝在機翼邊條右側前翼,帶彈150發。12個外掛架,翼下8個,機身下4個,總載彈量8000千克。可攜帶8枚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飛彈,兩枚紅外製導R-27T中距空空飛彈,或6枚主動雷達制導的R-77。格鬥可使用6枚帶紅外製導的R-73近距空空飛彈。對地可使用6枚電視制導或雷射制導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電視制導KAB-500KP制導炸彈,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導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彈,8個KMT-Y集束炸彈,或6組S-13和S-8火箭發射器(帶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彈)。執行反艦任務時蘇-30可攜帶反艦飛彈。傳聞近期我軍試射了R-77主動雷達制導飛彈。
蘇-30M(MK)在蘇-30的基礎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達飛彈的能力。在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中增加了CIIC-161主動雷達干擾系統。該機還裝備X-29T電視制導飛彈和KAB-500制導炸彈。飛機翼下還可攜帶兩位射程為115千米,帶電視指令制導系統的X-59戰術飛彈,由機身下部APK-9制導吊艙控制。下圖為X-59的導引頭特寫。我軍主要使用其電視型,據說其雷達制導型可靠性不佳。
這些火控系統和武器使得蘇-30M(MK)在對地作戰時威力大增。其戰鬥機編隊指揮通信系統改為更先進的BRJIH011M。機載信息綜合系統還包括光電探測系統,包括紅外探測器和雷射測距儀,以及抗干擾攻擊導航控制系統。
在動力裝置方面,蘇-30MK第一批批生產型使用AF-31F發動機(2*7600/12500千牛)。該發動機由烏法發動機股份公司生產。此後生產的批生產型換裝AF-31FII矢量推力發動機。AF-31FII在性能上與AF-31F發動機差不多,但噴口可向外轉動30攝氏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變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術使得蘇-30MK的機動性有很大提高。
蘇-30MK引起了各國空軍的重視,因為F-15E已經在海灣戰爭中充分證明了雙重任務戰鬥機在對地作戰上的優勢。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購買40架蘇-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亞宣布購買12架蘇-30K。
中國在1990年首次向俄國訂購26架蘇-27SK,1995年增購26架,並取得更先進的蘇-27SMK生產許可證。1995年初兩國達成技術轉讓協定後,徹底改善中國空軍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計畫於1996年啟動。計畫的核心就是購買蘇-30。
經多番談判後,中俄雙方確認了總值數十億美元的軍售契約,於李鵬總理訪俄期間簽署。契約包括蘇-30MK的轉讓意向性框架協定,雙方同意轉入技術細節談判。至此中國以22億美元購買了60架蘇-30MKK。同年7月,採用矢量推力發動機的蘇-37試飛成功,俄方推銷團前往中印兩國推銷以矢量推力發動機改進蘇-30MKK的計畫,但由於中方都擔心矢量推力技術不成熟而告吹。
但這次出口蘇-30引起俄羅斯國防部和國防工業部門的激烈爭論。軍方尤其是西伯利亞、後貝加爾、遠東三大軍區大加反對,認為危害了國防安全。外交部、國防工業部則堅持要靠軍售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由於背景複雜,兩國人員談判爭論進行得較為激烈。中方擺出了毫不妥協的架勢,俄羅斯方面最終基本同意了中方的採購清單和條件。最終蘇-30交貨已經是98年前後,這樣經過兩任總理、兩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兩任國防科工委主任、兩任空軍司令等的努力,中國終於引進了蘇-27、30的成品和生產技術。合計耗資達百餘億美元,超過了建國以來政府在整個航空製造業的總投入。
中國引進的蘇-30基本採用原裝俄羅斯航空電子設備。而“蘇-30”的國產化將與蘇-27的國產化融合為一個項目,即使殲-11的進一步發展型號。而近年解放軍也不斷增加進口蘇-30訂貨,其中海航於2002年底首次獲得蘇-30。

特性

機長 (空速管除外)21.94米
機高 6.36米
機翼面積 62.04平方米
空重 177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24000千克(蘇-30MKN 2567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33500千克(蘇-30MKN 34000千克)
機內油箱載油 9400千克戰鬥載荷 8000千克
最大速度 2125千米/小時 1380千米/小時(海平面)
最大爬升率 230米/秒
實際升限 17500米
航程 3000千米
轉場航程 6990千米
起飛滑跑距離 550米
著陸滑行距離 670米
最大過載 8.5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