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從1992年開始先後引進了一百多架蘇-27型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已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機種。1997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協定,從而使中國可以生產蘇-27型戰鬥機。中國自己生產的這種戰鬥機被命名為殲-11。
性能數據
機長:21.935米
機高:5.935米
翼展:14.948米
空重:157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37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3000千克
載彈:6000千克
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4390千米
實用升限:18000米
起飛距離:650米
著陸距離:620米
發動機推力:2*12500公斤
殲11的發展
1990年11月中俄雙方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SU-27是前蘇聯研製的一種重型制空戰鬥機)的雙邊協定,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鬥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鬥機全部交付,並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之後中俄之間繼續蘇-27的貿易,包括上述12架蘇-27在內,中國共有蘇-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國採購第二批,但型號變為更先進的蘇-27SMK,共24架。 國產化的蘇-27命名為殲-11。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蘇-27,基準型號為蘇-27SMK。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瀋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仿製生產。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於仿製蘇-27與AL31F渦扇發動機的檔案。蘇-27戰機的改裝仿製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面。相信依靠我國現有某些遠遠優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國產殲-11最終將採用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誌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只欠國產渦扇即可基本實現全面國產化。
主要改進
蘇-27SMK型戰鬥機由蘇-27S型戰鬥機發展而來,根據有些客戶蘇-27S所提出的要求,蘇-27SMK飛機做了三方面的改進。
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掛副油箱
空中加油管裝在機身左側,不用時可以收放以減少飛行阻力。機翼下3號和4號掛架可各掛一個2000升副油箱。機翼內油箱容積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這樣。蘇-27SMK即使不進行空中加油,帶副油箱飛行(用完後投掉),航程可達4390千米,這個距離相當於從北京可直飛新加坡。如只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飛行千5200米。最長留空時間約7小時。
增加對地擊能力
飛機最大外掛重量從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種空對地飛彈。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無線電指令制導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電視制導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輻射飛彈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電視制導的X-59K型等。當然也可掛雷射制導炸彈和多種非制導炸彈、火箭等武器。在對空作戰能力上,增加了一種新型空空飛彈R-77,原來的空空飛彈R-27、R-73仍可使用。機內安裝的30毫米航炮和150發炮彈仍然留用。
改進導航和電子設備
機載電子設備,特別是導航和電子設備改用最新型號。與此同時,俄羅斯方面還聲明可以根據客戶要求換裝西方國家生產的電子設備,比如法國的儀表著陸系統、多功能彩色顯示器和導航設備等。
通過上述改進,飛機的作戰效能有很大提高,由於可使用空對地飛彈,對點狀目標的作戰效能提高了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