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城

從對遺址的發掘來看,摩亨·佐達羅城具有相當明確的建築規劃,它占地8平方公里,分為上城和下城二部分。總體來說,該城布局科學、合理,而且已經具備了現代城市的某些特徵。整座城市呈長方形,上下兩城的街區均由縱橫街道隔成棋盤形狀。居民的住宅多為兩層樓房,幾乎每家都有浴室、廁所以及與之相連的地下排水系統。此外,住宅大多於中心處設定庭院,四周設居室,給人的印象是該城清潔美麗、居民的生活安詳舒適,整座城市具有相當高的文明水準。
發掘古城

對摩亨·佐達羅城居民突然死亡的原因,科學家都感到大惑不解,因此而被科學界列為世界上三大自然之迷之一,稱為“死丘事件”。對於“死亡之丘”毀滅的原因,科學家有多種不同的推測。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由於遠古印度河床改道、河水泛濫引起的水災造成的,然而古城廢墟又沒有任何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的的痕跡和證據,而且如果真的發生過特大洪災的話,城內居民的屍體一定被洪水沖走,也就不可能會保存如此大量的骷髏。
也有學者猜測是遠古發生過一次急性傳染病,使全城居民不治而亡,但實際上這也說不通。因為無論怎樣嚴重的傳染病總不可能讓全城人幾乎在同一時刻全部死亡,而且從骷髏的分布情況來看,並不像患病的狀態。還有人提出了外族入侵大規模屠殺城內居民的說法,同樣也因缺少證據而不能作為定論。
研究死丘

其實,印度歷史上曾經流傳過遠古時發生過一次奇特大爆炸的傳說,種種描述都可佐證,核爆炸才是古城毀滅的真兇。但歷史又告訴我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人類才發明和使用了核子彈,遠在距今3600年以前,是絕不可能有核子彈的。種種跡象顯示,摩亨·佐達羅之劫似乎並不是一場意外,我們可以來看看史詩《摩柯波羅多》中的記載:
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之間有過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驚訝和不解的是,從對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來看,那竟是核子戰爭!
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一種類似飛彈的武器,能在敵方上空產生並放射出密集的光焰之箭,如同一陣暴雨,包圍了敵人,威力無窮。剎那間,一個濃厚的陰影迅速在潘達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來,黑暗中所有的羅盤都失去作用,接著開始颳起猛烈的狂風,呼嘯而起,帶起灰塵、砂礫,鳥兒發瘋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動物灼斃變形,河水沸騰,魚蝦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把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
第二次戰爭的描寫則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飛彈。此飛彈似有整個宇宙力,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髮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爆裂,飛翔的鳥兒被高溫灼焦。為了逃避死亡,戰士們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恆河上游發現了眾多的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的岩石被黏合在一起,表面凹凸不平。要能使岩石,最低要將近1800攝氏度的溫度,一般的大火都達不到這個溫度,只有核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此外,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們也發現了更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如玻璃,建築物內的石制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都發現了史前核戰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都與今天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也許,“死亡之丘”真的是核大戰造成的,曾經非常繁榮的摩亨·佐達羅文明古城,的確是如史詩中所描寫的那種核武戰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