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作品名稱】鷓鴣天·再賦牡丹【作者姓名】辛棄疾
【創作年代】宋
【作品體裁】詞
原文
山下千林花太俗。山上一枝看不足。春風正在此花邊,菖蒲自蘸清溪綠。與花同草木。問誰風雨瓢零速。莫怨歌,夜深岩下,驚動白雲宿。病怯殘年頻自卜。老愛遺編難細讀。苦無妙手畫於菟,人間雕刻真成鵠。夢中人似玉。覺來更憶腰如束。許多愁,問君有酒,何不日絲竹。
作者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賞析:
這首詞是寫山上一枝野梅花照映可愛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深沉感慨,瀟灑飄逸而又盪氣迴腸。
詞的上片賦野梅。開頭兩句寫其盛。言山下鮮花雖多,卻太俗氣;而山上雖然只有一枝野梅花,卻因其格高韻勝,照映可愛而“看不足”。在這裡,以山下千林作反襯,以一勝千,突出梅花品格之高,顯示了作者重雅輕俗的審美情趣。一萼故應先春破,百花渾未覺春來。“春風”二句緊承上文說明野梅花之所以讓人“看不足”的原因。言春風在其一邊,占盡春光,故能先百花而報春,菖蒲冬至後五十七日而挺生(《呂氏春秋·任地》“菖始生”注),雖清翠醒目,也只能“自蘸清溪綠”水,無法與野梅相比。“與花”二句寫其衰殘。言野梅花和草木也有共同的命運,不堪風吹雨打而衰殘,所不同的是野梅衰敗更早命運更慘而已。“莫悲歌”三句寫其對不幸命運的超越。言不要為野梅花的不幸遭遇而悲歌,因為白雲宿岩下,悲歌會驚擾白雲,破壞山間的靜謐,表現了作者對山林生活的顧惜。
詞的下片志慨。“病怯”二句寫書難細讀。言其殘年多病,命運難期,心緒欠佳,難以靜下心來,細讀趙介庵之遺篇,也就難掌握其精神實質。馬援《誡兄子書》說:“龍伯高敦厚周慎,謙約節儉,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清濁無所失,吾愛之重之,而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苦無”二句活用其義,言其“效介庵體為賦”,雖不能得其神髓,至少還可以刻鵠類鵠,不亞於趙介庵。其實這是自謙之詞。因為在詞史上有花間體、易安體、稼軒體等,不見有另外的人提及“介庵體”,而且其詞以清雅(或清麗)為宗,沉著不足,遠不如稼軒之詞,所可稱者僅有“波底夕陽紅濕”數句而已。“夢中”二句寫對趙介庵的追憶。言其人腰如束素,人似瓊玉,瘦削而溫潤,實為美男子,的確令人傾慕。結尾三句寫其因愁早逝。言其有生之年,被愁壓倒,為何不每天飲醇酒聽音樂,以終天年呢?和上片遙相呼應,既寫出了對趙介庵以及野梅花不幸的哀悼,又表現對其不能超脫悲哀的惋惜,語意深婉,值得讀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