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心理學

歷史中的心理學

·開本:16 第1章 拿破崙:自戀型人格障礙

基本信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頁碼:197 頁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
·ISBN:7111301757/9787111301752
·條形碼:9787111301752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叢書名:岳曉東博士大眾心理叢書

內容簡介

《歷史中的心理學》試圖為22位古今中外的著名歷史人物做心理素描,勾畫出他們突出的人格特徵與情結表現,並對其歷史功過做心理學的剖析。心理學是一門大眾學科,可謂無所不見、深入人心。而寫作此書,正是為了表明這一點。
《歷史中的心理學》論及的心理學概念涉及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及精神分析理論等領域。筆者希望以此將心理學的種種抽象概念具體化、生活化、鮮明化,以使讀者學會用心理學的眼光來剖析歷史名人人生起伏的心理根源。
《歷史中的心理學》涉及的人物有人格障礙者(如拿破崙、希特勒),也有人格完善者(如李世民、蘇東坡),有自我認知者(如趙構、諾貝爾),也有人格缺陷者(如康有為、愷撒)。筆者之所以選取他們,是為了揭示這些廣為人知的人物鮮為人知的一面。

作者簡介

岳曉東,中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1993年獲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他是國內最早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之一,現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分會首任會長,內地20多個機構的特邀顧問、名譽理事長等;內地多家報刊的專欄作家,如《北京科技報》、《青年心理》、《校園心理》、《中國日報》(英文版),並受聘擔任南京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10餘所大學的客座教授。

編輯推薦

《歷史中的心理學》:
著名心理學家的深度剖析,為歷史人物作心理素描
哪些人格特質會決定人生的成敗
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嗎
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的那些歷史人物,他們的性格如何影響了歷史進程
岳博士語錄
欲改變社會,必先改變自己:一個人格不完善的人,是不配也無法領導社會進步的。試問,一個性格“拗扭”之人,何以包容天下,禮服眾心呢?!
袁世凱因迷信自己有“九五尊相”而利令智昏,偏聽偏信,把讒言當真理,將夢幻當現實。到頭來只能是一相情願,一枕黃粱!
海明威的自殺告訴後人:死亡臆想是人情感脆弱時的自由浮想,與死亡的意念作鬥爭,本質上是與自我無助感作鬥爭,也是在與偏執的膨脹作鬥爭。
康有為的悲劇在於:他雖然做了正確的事情,卻沒有能把它做對。
曹操一代奸雄,有氣吞萬里之志,定國安邦之才,然而在曹操的心理世界中,自卑感是隱性的,優越感是外在的。
那些少數的成功者能堅持到底的關鍵,在於他們對實現目標的“自我成效感”比一般人高得多,他們相信自己有達到目標的能力。
幽默感使人富於創新思考和同情心,無時無刻地追求煩惱中的快樂,衝突中的和諧。
人格完善就是對個人的性格特徵加以揚長避短,補善去惡,就是不斷地挑戰自我,磨鍊自我。

目錄

前言
第1章 人格障礙篇
王安石:偏執型人格障礙 2
朱元璋:焦慮型人格障礙 12
尼祿: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2
拿破崙:自戀型人格障礙 28
希特勒:攻擊型人格障礙 36
第2章 認知障礙篇
諸葛亮:雲長-文長移情 44
李鴻章:定式思維導致誤國心結 55
袁世凱:欺己盜國源自錯誤暗示 61
海明威:揮之不去的自殺意念 69
第3章 人格缺陷篇
諸葛亮:鞠躬盡瘁源自完美主義 80
康有為:激進人格導致欲速不達 92
愷撒:自負人格導致忘乎所以 101
麥克阿瑟:表演型人格造就個人的譽毀 108
第4章 自我認知篇
勾踐:超強的防禦機制導致臥薪嘗膽 120
曹操:豁達猜疑的雙重人格 127
趙構:生理陽痿導致人格陽痿 135
諾貝爾:情場失意源於自卑情結 143
史達林:自我成效感帶來的鋼鐵意志 149
第5章 人格完善篇
李世民:自謙養就了虛心納諫 158
蘇東坡:樂觀者笑傲江湖 166
林肯:幽默使自己活得開心 174
曹雪芹:在寫作中升華自己的反叛 181
周恩來:南北互補達至人格完善 189
參考文獻 196
……

序言

為古人做心理素描
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性格鑄造歷史?本書試圖為22位古今中外的著名歷史人物做心理素描,勾畫出他們突出的人格特徵與情結表現,並對其歷史功過做心理學的剖析。心理學是一門大眾學科,可謂無所不見、深入人心。而寫作此書,正是為了表明這一點。
本書論及的心理學概念涉及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及精神分析理論等領域。筆者希望以此將心理學的種種抽象概念具體化、生活化、鮮明化,以使讀者學會用心理學的眼光來剖析歷史名人人生起伏的心理根源。
本書涉及的人物有人格障礙者(如拿破崙、希特勒),也有人格完善者(如李世民、蘇東坡),有自我認知者(如趙構、諾貝爾),也有人格缺陷者(如康有為、愷撒)。筆者之所以選取他們,是為了揭示這些廣為人知的人物鮮為人知的一面。
本書為了充實內容,選取了一批相關人物的圖畫,筆者儘量對引用的資料標明出處。如有疏漏,敬請原諒,並致謝意。同時,筆者也儘可能地對書中的參考文獻註明出處,如有疏漏,也請原諒。
我以本書獻給廣大的心理學工作者,希望本書能夠提高您對心理學的領悟,並把這種領悟巧妙地運用於您的教學、研究與諮詢實踐中。同時,我也以此書獻給廣大的心理學愛好者,希望本書會提高你們對心理學的興趣,並增長你們對心理學的見識。
在本書出版之際,我深深地感謝我的助手梁瀟,他為本書的整理、編輯和資料收集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沒有他的這些投入,本書不會如此順利地完成。同時,我也十分感謝華章公司的李欣瑋編輯和寧姍編輯,她們對本書嚴格把關,使它避免了許多文字上乃至觀點上的失誤。
最後,我想強調,本書中的觀點當是一家之言或是一得之見。我不敢奢望它們會成為權威之見。充其量,它們只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藉此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評論。所以,我衷心歡迎大家對本書提出批評建議,以在日後的寫作中加以調整、修改。
謝謝各位讀者的賞識!
也謝謝各位讀者的批評!

文摘

終朱元璋一生,其生活軌道是由卑賤走向富貴,但是其心路歷程卻是由自信走向自卑。這主要是因為其巨大的成就焦慮和皇權焦慮所致,前者給他帶來了無比沉重的心理包袱,工作很少有成就感;後者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安全失落感,陷入懷疑一切的泥潭。可以說,這兩種焦慮造成了朱元璋的人格悲劇,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之一。朱元璋的個人悲劇在於:當他充滿自卑的時候,還尚有幾分自信,而當他應該充滿自信時,他卻尤感自卑。換言之,當朱元璋還叫朱重八的時候,他表現得相當頑強、自信、禮賢下士、恢弘大度,縱然只是紅巾軍的一方將領,卻已是眾望所歸;但是自打朱重八改名為朱元璋之後,他便越來越敏感、脆弱、剛愎自用、殘忍凶暴。由此,朱重八與朱元璋可謂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格,是仁君與暴君的鮮明對比。這與其說是歷代君王政治權術或皇權思想作怪的結果,倒不如說是朱元璋個人的人格悲劇!也就是說,朱元璋由仁君變為暴君,更多是心理作用的結果,而非簡單是政治鬥爭的需要!朱元璋的“重八一元璋人格分裂猜想”需要有大量史料來加以佐證,特別是史料中對朱元璋晚年健康狀態的記錄、對其用藥療養的記錄、對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間的天象記錄等。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多元地、立體地看待朱元璋的晚年健康狀況及其對決策的影響,也可以還朱元璋一個歷史清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