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翟山村

武氏墓群石刻武翟山村北有武氏墓群石刻,為全國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武氏祠畫像石雕刻技法主要為減地平面線刻,物像外留有細密平行的鑿紋。 2004年5月,又將武氏祠畫像石移置新建陳列室,作有序的陳列,並設玻璃櫥罩進行封閉保護。

簡介

武翟山村位於嘉祥縣城南12.8公里,紙坊鎮駐地東偏南3.3公里,武翟山之陰。全村耕地108公頃,351戶,1335人。

由來

武翟山附近有人類居住始於商代。時商貴族武丁後裔便在此聚族而居,直至東漢末年。因為武氏家族居此,所以臨近的山取名武宅山,後演變為武翟山。後人在此立村,村名也取名武翟山。

古蹟

武氏墓群石刻

武翟山村北有武氏墓群石刻,為全國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武氏墓群石刻是東漢時期武氏家族墓地的石刻建築,現保存闕室、武氏祠畫像石陳列室和西長廊共三個陳列室。主要文物有46塊畫像石、漢碑兩塊、清碑11塊,石獅、石闕各1對,碣1塊;另外,嘉祥縣出土其它畫像石77塊、隋碑1方、清墓志銘4盒、黃庭堅書法刻石(明)4塊。依據石闕銘和碑文記載,武氏家族中的成員武梁,官從事,死於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其弟武開明,官至郡丞,死於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武開明長子武班,官至敦煌長史,死於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次子武榮,官至執金吾丞,死於靈帝建寧元年(168年)。其家族墓地形成,當在東漢晚年的桓、靈時期。

武氏祠

武氏祠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社會生活、歷史故事、神話仙人、祥瑞靈異等多類題材,是研究漢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珍貴資料。特別是刻畫帝王聖賢、孔門弟子、忠臣義士、孝子烈女等歷史故事題材的畫像,內容眾多而集中,且畫像旁有文字榜題,反映當時社會宣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
武氏祠畫像石雕刻技法主要為減地平面線刻,物像外留有細密平行的鑿紋。這種壓地隆起的技法,既保持了平齊的壁面,又使畫像躍然而出,凝重醒目,細膩生動。其中一對石獅,昂首扭頸前視,張口怒目,造形逼真,主要骨架甚至毛皮刻線均清晰可辯,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獅,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新中國成立後即在此建立文物保管所,並在位於露天坑中的闕上建保護亭。1964年將坑中的雙闕原地提升至現地面,建闕室保護。1972年為防畫像石變潮、鹼,將清代砌於牆壁內的畫像石從舊屋中拆出,移至闕室內四周。2004年5月,又將武氏祠畫像石移置新建陳列室,作有序的陳列,並設玻璃櫥罩進行封閉保護。

歷史

武翟山村是1938年日軍製造的武翟山慘案發生地,當時僅500多人的村莊,就有127人被殘酷殺害,上有75歲的老人,下有13歲的兒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