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海藏寺

武威海藏寺

武威海藏寺,位於武威城西北2公里處,是現存比較完整的一處古建築,占地11,600平方米,是河西的名剎古寺,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武威海藏寺武威海藏寺
海藏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城西二公里處,因寺院建在水中小島靈均台上,周圍林泉茂密,猶如海中藏寺,故取此名。1963年公布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藏寺占在總面積8800平方米,始建於晉,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元朝時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借到涼州之機,在涼州捐資擴建修繕了海藏寺等涼州四大寺,使其成為喇嘛教寺院。後明、清又擴建翻修,殿宇宏偉,佛像莊嚴,成為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寺院。

寺內山門、大殿、靈鈞台、天王殿、無量殿等保存完整。現海藏寺外已開闢為海藏公園。站在靈鈞台上,放眼望去,湖水碧波蕩漾,彎曲的小河清澈見底,沿河兩岸野花盛開,鑽天白楊,婆娑垂柳,風搖蘆葦,構成一幅動人的畫面,是文物風景結合的遊覽勝地。海藏寺,始建於晉,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元朝時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借到涼州之機,捐資擴建修繕了海藏寺等涼州四大寺,成為藏傳佛教教寺院。

歷史

武威海藏寺武威海藏寺
《晉書·張軌傳》中有張茂築台的記載,張茂築台不止一處,靈均台只是其中之一。東晉大興三年(320年)涼州刺史、前涼王張軌被殺,州人推其弟比重張茂攝政(320-324年在位)他登上寶座不久,便壘土築台,“周輪八十餘堵,基高九仞”,可見靈均台規模之大。唐三藏大師玄奘西行取經,滯留涼州月余,曾在海藏寺念經拜佛,並接受這裡僧俗要求,講經說法。明正統十年(1445年)二月十五日頒賜涼州《大藏經》,現保存於武威文廟藏寺藏經閣的這部經。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海藏寺,太監張睿工在舊址重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並立《重修古剎海藏寺勸緣信官檀緣信越記》。明憲宗曾賜名為“清應禪寺”。清初,住持際善和尚拄杖募化,步行到京,求見皇上,請賜《大藏經》,重修藏經閣。後郭朝祚來此作官,得知這一壯舉,除揮筆寫了蒼勁峻拔的“藏經閣”三字匾外,還撰文書寫了《海藏寺藏經閣碑記》。他滿懷激情,以濃郁的筆墨高度讚揚了際善求經的高尚精神和重大意義。

1927年武威大地震,包括海藏寺在內的武威許多士木建築大部分被子毀壞。“文革”期間,海藏寺又遭到了人為的破壞,近些年來政府陸續重修,使這座招提古剎又顯當日雄姿。現在海藏寺是一個由僧侶住持香火旺盛的寺院。

結構

寺前為一座四柱三間三樓的木構牌樓,古樸玲瓏,巧奪天工,頗具發族建築特色。走馬板上有“海藏禪林”四個大字,牌樓一縷青煙飄浮而升,盤鏇繚繞於白楊,垂柳之間,若有若無,時隱時現,給海藏寺增添了一種神奇美妙的景象,俗稱“海藏煙柳”、“日出寒煙”,使人有身臨仙境地之感。

進山門迎面為前後兩座莊嚴的大殿,雖經維修,仍不失原來氣派。大殿北為內院,正面高台基上原為轉角樓,現這裡面遷來另一座殿宇,在兩側寬闊的廊主房陪襯下,亦顯得緊湊、莊重、幽雅。內院後為高達八米的靈均台,台下曾發現一塊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刻《晉築靈均台》碑記,上書“東晉明帝太寧中涼王張茂立古台”。台上有天王殿和無量殿,為明朝重建,斗拱、染架用料粗大渾厚,屋頂脊獸裝飾雄建而大方,尤其是無量殿正脊兩側吻獸,對張大口,怒目相視,栩栩如生。無量殿內立兩塊字跡清晰保存完整的石碑,其中東面一塊《海藏寺藏經閣記》,為清乾隆元年(1736年)郭朝祚所立,文筆生動,書法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寺內現藏有《大正藏》、《磧藏經》等眾多佛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