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那村
武家那村 位於邢台清河縣城東8里左右,一個看起來普通的村子,村裡有很多鄉親都姓武,有近1000來人。按說這個姓氏不是很少見的,不過有人告訴記者,這裡就是傳說中武大郎的故里。據說,村里姓武的鄉親都是他的後人,至今村裡有他的祠堂,祠堂里有他的塑像、碑誌、懸棺等物。
由來
當年武植遷居孔宋莊之後,街坊鄰居都以“武大”稱呼他,那其實是一種尊稱,於是後世也稱其為“武大郎”。自武植一代開始,武氏後人在這個古老的村子中已經繁衍生息了數百年,據了解,在武氏族譜中,村里已經有第27代武氏傳人了。
歷經幾個朝代,武家那村有了現在的名字,以前這裡並不叫武家那,而是叫孔宋莊。 歷史上,這裡經歷了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戰亂征伐,包括水旱蝗疫,使得這裡的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所見之處一片荒蕪蕭索。到元朝仁宗的時候,朝廷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有一戶從山西省晉陽搬遷到了孔宋莊。這戶人家姓武,只有母子二人,兒子單字一個植字,年方20歲。按照當時的規定,武氏母子被分到了15畝地。於是母親紡線織布,兒子耕作農田,武家從此之後便在孔宋莊落戶生活了下來。200多年後的一天,當時的大清國乾隆皇帝下江南,沿著運河就來到了孔宋莊,在聽說了這裡的情況後,乾隆皇帝有些奇怪:既然村子叫做孔宋莊,可是為啥村里沒有一個姓孔的人呢,這不是明顯的名不副實嘛。既然
村里很多人都是武氏族親,於是當朝天子便金口一開,將孔宋莊更名為了武家那村。以後,村里又陸續地搬遷進來別姓的人家,武姓的人數便漸漸不再是最多的了。
構造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圓井型結構,是座懸棺墓,未發現遺物尚存。為緬懷先祖,武氏族人又對武大郎墓修葺一新,並於1996年,籌資修建穿廳、展室、圍牆、大門、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樓,並撰寫碑文如下: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
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雕刻技法
武氏墓群石刻的雕刻技法,早已引起考古學家和美術史家的注意。除兩個古石獅子是立體圓雕外,石闕、祠堂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將石面打平磨光後,用陰刻在石面上刻出物像的輪廓線,然後將輪廓以外的空白處輕輕剔去薄薄的一層,使空白處稍下凹,畫面凸起。最後在輪廓線內的物象上加刻陰線表現細部。對這種雕刻技法有的人稱為“平面淺浮雕”,有的叫做“減地平”,有的稱為“陽刻浮雕”(所謂“離地突起法”),或叫“凸面線刻”。
第二種是施在石闕上,和第一種比較剔地較深,輪廓線內的人物細部,陰線條也不多。
第三種,如前室的“孔子見老子”及“令車”刻石下方花邊的刻法,剔地更深,花紋凸出較高,表面局部交匯處也有些高低不平。
第四種,如武式後石到的青龍,白虎二刻石,畫像則完全用陰線刻出,雕刻時採用了淺浮雕、浮雕、高浮雕、透雕技法,所雕刻的釋迦牟尼像生動傳神,飛天像的衣裙極富動感,使人物呼之欲出。
區別
在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開時,武雙福曾親眼看到裡面的楠木懸棺,根據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從根本上否定了施耐庵筆下的“三寸丁,谷樹皮”形象。
武植,字田嶺,少時聰穎,能文善武,中年中進士,拜山東陽穀縣七品縣令。他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愛戴。他既然是如此剛正之人,為何在《水滸傳》中變成一副不堪模樣?指著祠堂牆壁上的繪畫故事,武雙福老人作出解釋。武植有一少年同窗黃堂,黃堂名落孫山後,不幸家中又著了大火。便去找時任山東陽穀縣令的武植借錢。他來到陽穀縣一住半月,只是來的當天見了武植一面,因為武植一直忙於政務,無暇顧及黃堂。黃堂以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見,所以一氣之下回了清河縣。一路上,他為泄私憤,於路邊道旁樹上、牆上寫了很多武植的壞話,
如“武大郎攀槓子——上下夠不著”等等,還畫了很多譏諷武植形象的圖畫。回到家中,只見一座新蓋的房屋亮亮堂堂。黃堂一問妻子才知道,原來武植得知黃堂的遭遇後就派人送來銀錢,並幫著蓋好了房子,本想一切準備妥當後再告訴黃堂。黃堂懊悔不已,急忙趕回陽穀縣,把他一路所寫所畫的東西全部塗抹掉。誰知這些東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並寫進了他那部千古傳誦的《水滸傳》中,流傳天下。
典故
《水滸傳》 中與武大郎有關連的人物並不多,除了其弟武松之外,另一位就是被描寫與其妻有染的西門慶,其中表述武大郎被西門慶所害而亡。可記者在武家那村聽到的說法,與此完全不一。
陽穀縣的紫石街上有一家“吳大燒餅店”,店主當然就叫吳大。吳大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儘管一直安分經營自己的生意,卻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當地一霸——西門慶。西門慶折磨吳大當然是有利可圖。他想讓吳大讓出燒餅店,所以幾次三番找吳大的麻煩,並且白吃燒餅不給錢,最後吳大忍無可忍將西門慶告到武植處。武植當然是秉公斷案,拒絕了西門慶的賄賂,並將其暴打一頓。西門慶懷恨在心,便到處誹謗武植與吳大系出一門,也是賣燒餅出身。
“武大”、“吳大”發音相似,故在《水滸傳》中,出現了另一個與武植相反的委瑣形象。祠堂里掛有潘金蓮的畫像,附文曰:“某年,大比武植金榜題名,黃金莊潘氏大家閨秀潘金蓮,適配武植。武植深得地方百姓愛戴。而夫人潘氏,夫唱婦隨,紡花織布,又常將為官務要勤廉之語,念於夫婿耳邊。”在武植塑像旁邊繪有其妻潘金蓮的畫像,畫像作了以上文字註解。武雙福老人說,潘金蓮實為清河縣黃金莊人氏,且是一名大家閨秀。當時,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嫁了家境貧寒的武植(當時武植還沒有中狀元),夫唱婦隨,安居樂業。
武氏祠堂
武氏祠堂和別的地方某某村、某某莊、某某堡不同,武家那村在村名後加上一個那字。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那”的意思和村、莊差不多,如武家那附近還有許家那、路家那等,“那”成為清河縣地名的一個特點。
骨殖,看守祠堂的78歲老人武雙福說,他是武大郎第24代傳人。因為與村子尚有一段距離,祠堂就顯得十分靜謐,它周圍也是綠樹成蔭。整個祠堂由前庭院、展覽廳、武植墓四部分組成。至今,最後面的地宮裡還放有武植的楠木懸棺。里外三層院落錯落有致、風格不一。
老人推開祠堂大門、跨過院落,“武植祠”出現在眾人面前,祠堂里放著武植的塑像,以及他和夫人潘金蓮的畫像。牆壁四周另貼有四幅畫圖,畫圖加文字講述了武植生平故事。
武氏起源
明代武植墓為地下墓室,吊棺葬,400年來一直保存完好。1946年本村農會初次破掘。墓室為圓形,青磚壘造,掘墓時發現一口楠木懸棺,部分隨葬品,兩具骨殖。武植骨殖高大,推算生前有1.8米之多。1967年其墓再次被破,墓室磚被扒出,棺已碎不復存在,只發現少量制錢和幾個破碗盞。1994年又重修墓室。
武氏系承姬武望出太原沛國,這個著名家族的始祖,根據過去姓氏學者考證,是2700多年前東遷國都於洛陽的周平王的幼子姬武。據說,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紋路,形狀就像個“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為名,後來他的子孫,也以武為氏。
武氏這段饒富趣味的淵源,詳見於《姓纂》一書所記載的:“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由此看來,武氏家族不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追本溯源,還是5000年前黃帝軒轅氏的嫡系子孫,家世背景光榮無比。武氏的源自周平王少子姬武,長久以來被公認不疑。然而,有關這個家族的姓氏頭緒,卻相當不少。譬如,最早的姓氏專書《世本》指出:“出夏臣武羅”;《風俗通》指出:“出夏臣武羅”;《風俗通》也指出:“宋武公之後以謚為氏”;漢代的“武班碑”指出:“殷王武丁之後”,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種眾說紛紜的情形,很可能使人聯想到武氏的“來源不詳”,認為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一定確實可考。
然而,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種情形只是說明了武氏家族的組織份子有很多支,包括有周平王的後裔;夏代大臣武羅的後裔;殷代君王武丁的後裔,以及春秋時代宋武公的後裔;是一個集英聚銳的龐大家族而已。另外,在不計其數的姓氏之中,還有兩個以武字開頭的複姓——武安氏和武疆氏,這兩個複姓,前者是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的後裔,由於白起曾被封為武安君,其子孫因而以武安兩個字為氏;後者,則有兩支組成份子,第一支是周頃王之孫姬滿的後裔,由於被封於武疆,因而以地為氏。第二支武疆氏,則是稍後的漢代武疆侯王梁的後裔,以官為氏。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後裔,長久以來並不多見,據過去一些學者判斷,這是由於他們也陸續改姓了單字的武氏的緣故。由此看來,武氏家族的組織情形,是更加的多彩多姿了。
這個集英聚銳的古老家族,根據《姓氏考略》一書的考證,數千年來主要繁衍於太原和沛國兩地,然後才逐漸播遷到全國的其他地方的。所謂太原,指的就是現在山西省的太原一帶;沛國,指的則是江蘇省蕭縣一帶。距今大約1000年以前,在歷史上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女皇帝武則天,便是當時的文水人。文水,當時就屬於太原府。有唐一代,武氏一家人的神采飛揚,早就為人所熟知。武則天前後君臨天下21年,雖然被後世批評為“恣為淫虐,任用酷吏,大殺唐氏宗室”等等,似乎所作所為一無是處。
然而,也有不少忠於史實的學者對於武則天有比較公正的論斷,認為她富於權略,知人善任,名相輝出,使得大漢的聲威,在她君臨天下之際,如日中天,遠夷懾服。因此平心而論,武則天的確是數千年來的第一奇女子,儘管後世對她毀譽參半,但她仍然是武氏家族的一位出色人物,值得千萬子孫引以為傲。
懸棺
邢台
武植
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