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700年的武周疆域,當時東突厥已經復國(此圖沒有表現出對雲貴高原的羈縻統治,並且將雲州、勝州、豐州畫到了域外)
武則天在684年藉故廢除了自己的兒子李顯亦即唐中宗,改為廬陵王,流放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690年武則天命僧人作《大雲真經》,表示其為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天下主人。隨即廢唐睿宗而稱帝,改國號為周,襲用周朝國號,並改元天授,改東都(洛陽)稱“神都”(但並未宣布遷都,武周時期法定的京師仍是長安),史稱武周。
武周期間,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朝臣不齒於她擁有男嬪妃(稱為面首),破壞了中國歷史千年來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對她大加撻伐,指其身為女人,卻陰險、殘忍、淫蕩、玩弄權術。
武則天善於治國,為了打擊以關隴集團為主的公卿門閥,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製度,以便選用賢士。並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國家在其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極其重要的基礎,史稱武周之治。
隨著武則天日漸衰老,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一直謀求東宮寶座,不過,朝臣大多傾向由廬陵王李顯,亦即希望恢復李唐皇室。武則天採納了狄仁傑的諫言“只聽過兒子祭拜母親,豈有侄兒替姑母立廟之理”後,下旨接廬陵王回朝。武則天晚年希望廬陵王李顯改“武”姓,以繼帝位,延續武周命脈,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
長安五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朝臣張柬之、敬暉、崔玄暐、袁恕己、桓彥范等人起兵,殺死則天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禪讓,李顯復辟,史稱神龍革命。隨著唐中宗復位,恢復大唐的國號;武周結束。武則天退位後,唐室尊稱她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病逝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
§評價
對於這段時期治績一直深富爭議。否定武則天的人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唐朝的政治出現了全面的倒退,若非唐中宗復位,武則天幾乎篡奪大唐皇室,他們把唐朝前期歷史的發展比作是馬蹄形,說武則天統治時期處於“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低谷[2]。肯定武則天的人則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是唐王朝發展的重要階段,如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王雙懷。比較原始史料,可以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所發生的種種政治鬥爭並未禍及一般平民,始終是一場統治階層內部的權力爭鬥,因而保證了唐王朝的生產和社會發展。
亦有人認為,武周的發展能承接貞觀的強盛,為其後的開元之治建立強大而又穩固的基礎,實在功不可沒。武周政權採用唐朝的一貫手法統治,實質只是短暫改朝換名,而她死前唐朝的國號恢復,對唐朝的及後發展利多於弊。
§參考文獻
§引用[編輯]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湖北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180–182.ISBN7-5622-2277-0.
^熊德基〈武則天的真面目〉,刊《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創刊號。魏良弢〈論武則天〉,刊《新疆大學學報》1979年第1、2期。
§期刊文章[編輯]
關於武則天評價的幾個問題《當代史學》第2卷第4期(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