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
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測量對象
測量的客體(即測量對象)主要指幾何量,包括長度、面積、形狀、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誤差等。由於幾何量的特點是種類繁多,形狀又各式各樣,因此對於他們的特性,被測參數的定義,以及標準等都必須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進行測量。
測量單位
我國國務院於1977年5月27日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試行)》第三條規定中重申:“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逐步採用國際單位制。”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在長度計量中單位為米(m),其他常用單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測量中以度、分、秒為單位。
測量方法
測量方法是指在進行測量時所用的按類敘述的一組操作邏輯次序。對幾何量的測量而言,則是根據被測參數的特點,如公差值、大小、輕重、材質、數量等,並分析研究該參數與其他參數的關係,最後確定對該參數如何進行測量的操作方法。
步測簡介
步測是測量方法的一種,首先要反覆測定自己的平均步幅,在步測時邁步速度要均勻,步幅大小基本一致復步記數。此法精度雖低,但對野外地理考察是一種簡便方法。
教學實例
題目:小明走50米的距離,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
(1)讀題理解題意。重點理解50米與79步、81步、80步的關係。使學生理解三次走的距離不變,步數卻不相同。
(2)指名板演。提示:可以分步解答,除不盡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3)訂正。提問:
①79+80+81表示什麼?
②(79+80+81)÷3表示什麼?
③50÷80=0.63表示什麼?
(4)答案:平均步長為:50÷80=0.63。
在跳遠中的套用
跳遠的完整技術由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四個部分組成。跳遠成績主要決定於助跑速度和起跳技術,空中姿勢和落地動作。在跳遠教學中,踏跳技術教學是關鍵,而要做出正確的踏跳技術,必須要在一定距離的助跑後,踏跳腳較正確地踏上起跳點。要建立正確協調的踏跳技術的動力定型,首要前提是助跑步點的正確,倒小步和湊大步是絕不能做出良好的踏跑動作的。由於中等財會學校體育教學課時少,試用教材中又沒有專門談到助跑教學的丈量方法,而在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沒有進行專門的助跑教學,學生上幾堂跳遠課後,還未能踏準起跳板,就進行測試。在跳遠教學中,對起跳點的選擇十分重要。可採用步測丈量方程找出幾組走跑對比關係數,讓學生據此選定起跳點和助跑步數,由短到長進行助跑踏跳練習。
首先,先讓學生以站立式起跑作30米加速跑,丈量其每步步幅。取每人由起跑線至第四步的一段距離,六等分後,學生本人按六等分的步幅反覆走步,直至學生能夠不看等分記號就能熟練準確地按步幅走。
然後要求學生按上述四步距離六等分的步幅所建立起來的步長感覺(約等於佇列操練齊步走的步幅)走完30米。對比跑步步幅和走步步幅的關係,可以導出“步測丈量方程”: ,其中N為跑步數,x為走步數。
根據步測方程,計算出下列幾種相對可靠的走跑對比關係數,如圖所示。
讓學生從踏跳區(在踏跳板前後各延長10厘米)的中間踏板上,以齊步走的步幅向助跑道起點方向分別走6步(基數),9.5步,13.5步…25.5步,作出各種距離的起跑標記。然後按自己所選定的步數,以踏跳腳從標記開始,向踏跳區分別相對應地跑4步(基數),6步,8步……14步,由短到長地進行助跑踏跳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