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光之劍

中國古代名劍。劍名曰“步光”。“步光之劍”一名見於《史記》、《吳越春秋》、《越絕書》、《刀劍錄》等。
據上述文獻可知,“步光之劍”在歷史上鑄造過兩把,第一把是春秋時代越王允常所鑄造,第二把是晉懷帝於公元307年所鑄造。
“步光”應指木星。古人稱“五星”為“五步”,即指五大行星恆步天路(黃道),是“步星”。“步光”之“光”當指星體。所以,“步光”從字面上看,應該是指“行星”。從星土分野角度來說,越國是木星環天一周(十二年)的起點。“越”字可能指“木星啟行”。《太平御覽》卷17引《釋名》曰:“歲,越也”。故“步光之劍”一名中的“步光”,應具體指木星。所以“步光之劍”應該是“木星之劍”、“歲星之劍”的等價稱法。
歲星與兩個地方關係密切,其一是吳越之地,其二是山東琅琊。這是因為,歲星有大小兩個運動周期,大運動周期就是為時12年的環天周期,小運動周期就是為時24小時的巡天周期。前一周期的終起點在吳越之地,後一周期的終起點在山東琅琊(《封禪書》:“八曰四時主,祠琅琊。琅琊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中國古代星占學稱:歲星當頭,其下之國可以伐人,而自己不受伐,違者必遭天譴。因歲星是東方之星,總是從齊國琅琊東面的海中升起,所以若吳越兩國置軍於琅琊,其軍可以奉天出征,名正而言順。這就是吳越兩國反覆伐齊的原因所在。文獻引文①②③就是記載吳王夫差欲北伐齊國,越王送來“步光之劍”表示贊助的事情。引文⑥⑦記載的是勾踐在琅琊迎接孔子到訪的事情。吳王和越王都對齊國琅琊發生興趣的原因就在於它們兩國都擁有木星環天一周起點這一星土分野優勢,而獨缺木星晝夜巡天一周起點的優勢,只要占有了琅琊,兩個優勢就都全了,這將有助於用戰爭手段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這裡面還有一個更深層次原因:木星與統一天下有關的原理是,它本身是一個微觀的五星系統,由木星和四顆木衛組成,五顆星對應天下五方,代表全天下(參考本百科詞條“木五星”)。木五星總是呈直線排列,這象徵軍隊的行軍(木星的行在之次之所以稱“次”,也是古代軍隊行軍宿營術語。《左傳•莊公三年》[傳]曰:“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因此,木星實際上是古代征戰之星、王師之星。擁有木星的兩個循環起點,就等於擁有了開戰權、征伐權。因此,越伐吳,吳伐齊,吳越相伐,越並吳後勾踐移師琅琊,其背後的理由,都是為了爭奪統一天下的“奉天征戰”之權。我們注意到,勾踐移師琅琊之年,正是木星行在“星紀”之年(公元前472年),隨後就傳出了越軍蕩平數個東方小國的訊息,這絕非巧合。
木星本身是一個微觀五星系統這一事實,可能很早就被另一個古越族——良渚文化集團所利用。我們注意到天皇氏“以木德王”、“號曰防五”的文獻記載,以及天皇父子五人為“五龍”、“五龍分治五方”的傳說,都把木星與“一個微觀五星系統”這一事實聯繫了起來,也把中國第一次統一在天皇時代的歷史事實聯繫了起來(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
文獻⑨提到的“步光之劍”的長度是“五尺”,與一般古劍長度三尺不同,似乎是特地為了強調數字“五”,也暗示了古代關於“木星本身是一個微觀五星系統”這一知識的存在。
總之,“步光之劍”應是“木星之劍”、“歲星之劍”的等價稱法,它可能是王鉞(王鈇、王斧)的替代品。
引文:
①《史記》:“越使大夫種言於吳王,曰:‘聞大王將興丈義,因奉屈虜之矛,步光之劍。’”
②《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種曰:)……故使賤臣以奉前王所藏甲二十領、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③《越絕內傳陳成恆》:“……故使越賤臣種,以先人之藏器:甲二十領、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④《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大夫種曰:‘君被五勝之衣,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瞋目大言以執之。’”
⑤《越絕外傳記吳王占夢》:“越王撫步光之劍,杖屈盧之弓,瞋目謂范蠡曰:‘子何不早圖之乎?’”
⑥《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為陣關下。孔子有頃到”。
⑦《越絕書•外傳•記地傳》:“句踐伐吳,霸關東,從琅琊起觀台,台周七里,以望東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無幾,躬求賢聖。孔子從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禮往奏。句踐乃身被賜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物盧之矛,出死士三百人,為陣關下。孔子有頃到越。”
⑧《初學記》引曹植《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
⑨《刀劍錄》:“(晉)懷帝熾以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造一劍,長五尺,銘曰‘步光’,小篆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