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祖國醫學起源於原始人在生產活動中同傷病鬥爭的經驗,是在同巫祝之術鬥爭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中發展起來的。原始人在與猛獸搏鬥和部落之間發生衝突時,常常會造成外傷,他們用樹葉、草本等搗爛塗裹傷口,這就是外治法的起源。人類烤火取暖體會到熱烘的方法可以解除某些原因引起的腹痛、關節痛等疾病,這就是原始的熱熨法和艾灸法。原始公社制度時期,產生了用砭石治病的經驗,“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山海經.東山經》)。“砭針,治癰腫者”。“砭,以石刺病也”。可見這是外科方面原始的醫療工具,也是我國針灸術的萌芽。原始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極低,人們對於諸如風、雨、雷、旱、凍、分娩、疾病、死亡等複雜的自然現象和生現現象無法解釋。為了祈福禳禍,產生了天地之外另一種“力量”在主宰一切的迷信思想,從而出現了“巫術”活動。百姓治病不施藥,“武丁疾身,御祭妣己及妣庚”。想通過祭祀祖先來解除疾病。後來發現光是禱祝治不了病,便同時施以藥物,產生了“巫醫”。但巫醫治病依然只在“索隱行怪”上下功夫。明明是用藥治癒了病,他們不承認是藥物的功效,而認為是法術的效驗。隨後人們對巫醫的信仰開始動搖,巫和醫分道揚鑣了。公元前5世紀的扁鵲就是堅決反對巫醫的一位名醫。
中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她還有許多未被人們認識的領域,尤其是骨傷科,平添幾分神秘色彩。民國時期以前,民間稱中醫骨傷科醫生為“法師”、“水師”。現在常有車子載過來痛苦呻吟的骨傷病人,別人一碰就慘叫,可我不用麻藥,不用開刀,不用X線照片,採用手拉、推、按、提、壓等手法復位後傷員神奇般安靜,不覺劇痛,一待覆位成功,傷者判若兩人。再用小夾板固定,中藥調理,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良好。傷員贊道:“法使驟然人未覺,傷者知痛骨已合。”此“法”不是指法術,而是指手法。正骨手法是中醫骨傷科的精髓和絕技,“手法”輕重適當、準確、敏捷、到位,是復位成敗、癒合快慢、功能恢復好壞的關鍵,也是普通百姓感到神秘之所在。
區別
西醫骨傷科與中醫骨傷科在理念上的最大不同是:西醫強調絕對的“靜”,中醫主張“動靜結合”。無論是閉合性骨折、陳舊性骨折,還是開放性骨折,西醫採用在麻醉下進行手術清創、復位,再用鋼釘固定,縫合皮膚,繼用石膏固定等方法。待骨痂癒合後,再次手術取出鋼釘。如屬胸、腰部或下肢骨折,要絕對臥床。經X線攝片證實,骨對位對線準確,癒合良好,但伸屈功能大受影響,且要經受兩次以上手術的痛苦。有些複雜骨折或脫位套用X線攝片指導手法復位和檢驗整復治療效果;開放性骨折、陳舊性骨折採用手術清創與手法復位結合,小夾板固定與骨性牽引結合,較單獨中醫或單獨西醫治療療程短,效果好。所以,中西醫結合是促進中醫發展的正確途徑。
正骨手法學習
熟練掌握正骨手法,必須具有紮實的人體解剖學知識,方能“手摸心會”,“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年青跟師傅的時沒有現在的人體解剖標本室,怎么學呢?我們都是是採用兩種方法學習。一是在正常人和傷員身體上摸診,先是師傅互摸,找感覺,後由徒弟在傷員身上摸診,聽骨擦聲,看病人反應,初步辨認骨傷,再用手指的力度和感覺,分析判斷是骨折、骨碎、骨歪、脫位,還是軟組織挫傷。然後師傅再摸,如摸診結果有異,師傅立即講解、糾正,責令徒弟再摸。二是找屍體看骨架,直觀人體骨骼的位置、形狀、相互構成方式等。師傅們在解放前,由於封建思想影響,很難找到屍體標本,沒有辦法,只能到遠離村莊的曠野掘無名墓,尋找己腐爛的死屍,尚未完全腐爛,奇臭難聞,好幾天噁心吃不下飯,現代文明社會來看,這種學習方式是不文明的,但在當時的條件下,為了掌握醫學知識,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只能用此“下策”,不難看出,過去被稱為“法師”、“水師”的骨傷科醫生,也是“無神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