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戲劇目傳統分類,分為文戲和武戲,共有2500多個劇本資料。文戲包括曲戲、昆戲和雜調;武戲包括大傳、小傳和雜出。現存的文戲劇本資料有200餘出,曲戲約占60%,昆戲約占35%,雜戲約占5%,其中有36出“拿手戲”(俗稱“三十六單頭”)。文戲在正字戲中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戲的藝術中,也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武戲的劇本資料約有2300多個。武戲在正字戲整個藝術結構中和藝術功能上,都有極其重要的份量,是中國戲曲藝術中一個豐厚珍貴的遺產。正字戲的音樂也頗有特色。
正字戲,本名正音戲,用“中州官話”(正音)唱念,是一個多聲腔古老稀有劇種。明初流入粵東,後紮根海陸豐。並留在港澳、台灣、東南亞等地傳播、演出。
正字戲有傳統劇口2600多個,分文戲和武戲文戲劇目,明代有宣德七年《正字劉希必金釵記》、嘉靖年間《蔡伯皆》出土抄本。與外,今仍保存著一批較完整的清代、民國抄本,以及20世紀50年代的記錄本。有“四大喜戲”《三元記》、《五桂記》《滿床笏》、《月華緣》,“四大苦戲”《荊釵記》、《葵花記》、《琵琶記》、《白兔記》,“四大弓馬戲”《義忠烈》、《千里駒》、《鐵弓緣》、《馬陵道》,統稱十二真本戲。
其他傳統劇目中,正音曲戲屬弋陽腔、青陽腔系統,其中有《封神榜》、《古城記》、《草廬記》、《赤壁記》等史傳戲和《目連救母》、《金印記》、《斷髮記》等傳奇。
崑腔劇目有《馬陵道》等北曲雜劇和《南華山》,《爛柯山》、《義俠記》等明清傳奇。
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稱崑腔)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大管弦)領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吶伴奏。武戲(即提綱戲)沒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氣氛。
正字戲的唱腔保留著古老的面貌。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繼承了弋陽、青陽古腔,普遍運用滾唱,以大鑼、大鼓伴奏,風格占朴。
崑腔牌子有一百多支,其中“新水令套”、“粉蝶兒套”、“醉花陰套”、“點絳唇套”等,均充分體現了北曲嚴格、完整的組織形式。
牌子以大鑼、大鼓、大嗩吶演奏,套用於武戲,善於製造氣勢磅礴的古戰場氣氛。
正字戲傳統有紅面、烏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帥主、公、婆、醜等十二行當。
歷史上曾出現過貝禮賜、孫祿、陳呀、林媽璋、張細抱、鄭城界、林友平、陳寶壽、劉媽倩、廖潭銳、蔡十二以及劉采等著名藝人。
正字戲臉譜有毛面、水龜目、鷹嘴、虎目等200多種圖案。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派宏大,特別擅演“三國”連台本戲。武戲氣氛熱烈火爆,有獨特、精彩的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追趕以及古老的跑布馬、獨特的南派武功等表演程式,和逼真的對陣、開打形式。各種排場運用自如,善於表現各種歷史、軍事場景。
相關詞條
-
媽祖[正字戲精品劇]
劇目介紹《媽祖》是一部正字戲精品劇,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字戲精品劇目《媽祖》根據海內外廣為流傳的媽祖故事編創而成,改編自天津京劇院同名劇本。該劇描述了主人公林默娘治虐疾,鬥風妖,救海難,為護佑漁民,消滅...
劇目介紹 演出詳情 -
正字戲
正字戲,廣東省陸豐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正字戲本名正音戲,用中州官話唱念,是一個多聲腔的古老稀有劇種。明初南戲的一支傳入粵東,形成...
歷史淵源 文化特徵 代表劇目 傳承保護 社會影響 -
陸豐市正字戲劇團
陸豐市正字戲劇團,前身為雙喜正字班,創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1952年更名為陸豐縣雙喜正字劇團。1960年雙喜正字劇團與海豐永豐正字劇團合併...
發展和成就 傳統劇目 -
劉文龍[汕尾陸豐正字戲《劉文龍》]
劉文龍,南陽人,進京選拔英才,出使西域。
內容介紹 作品賞析 演出狀況 -
劉文龍[汕尾陸豐正字戲劉文龍]
劉文龍,南陽人,進京選拔英才,出使西域。
內容介紹 作品賞析 演出狀況 -
《秋涼詩,寄正字十二兄》
百日不相知,花光變涼節。 夢中相聚笑,覺見半床月。 長思劇尋環,亂憂抵覃葛。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萌妻食神[2017年种丹妮、徐志賢主演古裝美食劇]
《萌妻食神》是企鵝影視和興格傳媒出品,由趙錦燾、張進慶執導,种丹妮、徐志賢、趙健、柴格主演的古裝美食劇。 該劇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在機緣巧合之下回到古...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
墜劇
墜劇又稱稱墜子戲,是一種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因其以曲藝墜子書的曲調為基礎而發展形成,故得名,現全國僅有兩家專業墜劇團體,河北深澤縣深澤墜子戲劇團、安徽宿...
起源 現狀 -
宋元南戲
南戲信息 宋元南戲 祝允明似看到過趙閎禁南戲的舊牒,故其說較為可信。而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趙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兄弟趙廷美的...
南戲信息 歷史沿革 主要內容 藝術特色 劇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