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溪上村

歙縣溪上村

溪上村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南部,屬書畫之鄉霞坑鎮管轄 ,古稱三十四都 ,又名苦竹凼、萬家莊(萬吊倉) ,是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新安朱氏後裔聚居地。這裡青山綠水,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清清小河繞村流過,到處鳥語花香,一幅世外桃源風光。這裡有凝聚家族的祠堂、奉廳,有祖宗代代相傳的珍稀文物,有世代口述相傳的美麗傳說。幾百年來,朱氏家族祖祖輩輩就在這塊古老寧靜而又美麗的土地上勞作、繁衍和生息。全村現有住戶約280戶,總人口800人左右。

溪上地圖

村莊歷史

油菜花 油菜花

元至正年間,唐末亭英侯公後裔念五公,為躲避黃巾軍戰亂,攜子文廣、文震、文龍遷居三十四都,也就是今天的溪上村,距今已有 600多年了。有後代希樊公遷居上坦,始分為上坦、下坦村。

新安朱氏

新安朱氏溪上村流源圖 新安朱氏溪上村流源圖
溪上村流源圖 溪上村流源圖

新安朱氏裔出軒轅,源於陸終第五子晏安封於邾,食采於曹;經二十四世傳至曹俠,周武王封功臣曹俠於邾子國;至四十四世,儀父仕齊桓公有功,被進爵為子,始平王為邾國之君;傳至五十四世春秋時,朱茅荑鴻被楚所並,子孫避亂於沛國去“阝”單以朱為姓;至唐末朱涔,計為一百零四世。據嘉靖乙卯年(1555)第三次重修刻版《朱氏統宗世譜》和光緒元年(1875)手抄《清傳祖籍》載:我祖朱涔,字山陵,號 師古,為守滔之長子、光迪之孫、敬則之玄孫。涔公於唐大和庚戌年(830)登第,唐文宗時為殿中丞。涔公持己莊嚴,蒞官清慎,世居姑蘇洗馬橋。宗譜有像贊:涔公“游心禮樂,脫累塵埃,躡雲梯而探月窟,推日轂而上天階,功名馳於四海,爵位近於三台,是誠朝中之偉器,天下之奇才也”。涔公生四子:、馴、瑰、重,唐乾符五年(878)因黃巢兵亂避地歙州篁墩,立為新安“朱氏始祖”。據明以後譜載,涔公卒後葬於歙州篁墩。

朱氏先祖

朱

字鼎臣、號篁墩主人,又號隔山居士。生於唐寶曆二年(826)二月十八日子時,大中二年(848),登進士第,初授修職郎;僖宗乾符三年(876),敕牒馬步軍總管;廣明元年(880),敕馬步都總管兼宣歙討擊使,破黃巢克復歙池十五州;光啟三年(887),制為勇衛將軍江南招討軍容使;龍紀元年(889),除江南觀察使;大順元年(890),除勇衛將軍兼宣歙觀察使,景福元年(892),制封銀青光祿大夫大憲御史,爵授歙州開國亭英侯,食邑五千戶;光化三年(900),由篁墩隱居休寧隔山;乾化元年(911)九月八日子時卒,享年86歲。

朱詢

系涔公長子朱五世孫,字性之,號首村,同光癸未(923)年登第,授從事郎,贈朝議大夫。詢見朱氏由姑蘇遷來新安後“世遠族大,遷居不一,一源萬派,一千千枝,雲仍繁衍,有不相識如途人者,使不敘其跡葉而譜之,則世之下,昭穆何由辯哉”,故於宋開寶七年(924)首作了新安《朱氏統宗世譜》,後此譜又經朱七世朱承護(1020 年)、十四世朱伯雲(1174 年)和二十八世朱世恩(1555年)先後三次重修。

伯達

念五字伯達,娶吳氏生三子:文廣、文震、文龍。元朝末年,劉福通紅巾軍起義,為躲避戰亂,公攜三子隱居溪上,是為溪上村始祖。

溪上方言

溪上方言屬徽州言裡截話,又稱杞梓里話,包括杞梓里、竹鋪、三陽、金川、英坑、蘇村、西村、水竹坑、唐里以及霞坑、石潭、溪上、里方等地。

民風民俗

打百步

打百步,績溪等有些地方也叫“打中秋炮”。每逢農曆八月十五,孩子們用新收的稻草,紮成姑娘辮子形,到了晚上,抓住尾部,在大路、操場和橋上用力摔打,打得“嘭—嘭—嘭”作響,邊打邊喊“八月中秋打百步”,為了打得有勁,有時還在前端裹著約半尺長粗樹段。聽大人說,“百步”過夜要變成蛇。這一習俗估計是人們用來慶祝豐收的秋天,石潭村傳說中秋打百步是慶祝明滅元。

安苗節

農曆六月初六日為安苗節。此風俗許多地方已不存,溪上村至今一直延續,六月初六左右,每家每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手藝精巧的還將面坯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的麵食品,外用蔬菜染上顏色,以作供品、祭品,祈求保佑秋後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村民平安。外村人也可進村入戶同享口福,其樂融融,一派和諧。

殺年豬

歙縣溪上村 歙縣溪上村

生活習俗。過年殺豬,殺年豬,忌殺兩刀致死,喜血噴滿地,謂之"滿堂紅"。殺豬要盛碗刀口血,分別潑於豬欄門和正屋門欄石上,以示家興畜旺。

古村傳說

接菩薩

傳說,溪上先祖們為祭祀先人,增強氏族凝聚力,建一座規模宏大的祠堂,於是便上山砍伐樹木。本來,附近山林是我們溪上朱家的,因祖上一位女兒出嫁到隔壁村,母親不識字,把山場的地契當費紙包菜子給女兒帶走,無意把一大片山場做了陪嫁。上山砍伐樹木後,堆在下灣的河灘,被隔壁村發現告上了府衙,第二天,府衙便要派人下來調查,如果差人看到下灣的樹木,那我們朱家肯定要吃官司。但要把建造一座祠堂的樹木,在一夜之間搬走,顯然不可能。於是,在族長的帶領下,大家到關老爺面前禱福,關老爺顯靈了,半夜,忽然下了一場大雨,山洪爆發,把下彎的樹木全部沖走,沖走了物證,我們朱家才躲過了一場官司。從那以後,每到正月,溪上朱家都要把關老爺請到祠堂里祭拜,過幾天再送走,期間,還請戲班到村里唱大戲,點花燈,做各種各樣的活動儀式,感謝關老爺。據說,活動場面非常宏大,遠近聞名,附近的村民都到到溪上來參觀。(村中老人口述)

接螺師佛

有些地方也叫“曬大聖”或“曬西瓜癩痢”,農家靠天吃飯,每逢遇上天干大旱,便要到廟裡去把螺師佛請來,敲鑼打鼓地送到千山陪的山頂上,在太陽下爆曬,禱求降雨,據說,要是把螺師佛曬得出油了,天也就要下雨了,等到天下雨了,再又把螺師佛送回去。(村中老人口述)

五昌廟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經常想到在徽州一帶同陳友諒爭奪天下時,對徽州老百姓的傷害,心中鬱鬱不樂。朱升得知,遂啟奏道,亡魂未得到皇上的封號,故不願離去,從而東流西盪,吵鬧得皇上心煩意亂。皇上何不築壇祈禱,一告蒼生,保大明國泰民安;二告亡魂,封贈為神,亡魂們有了留宿之處,自然安居。朱元璋點頭稱是,準奏施行。

歙縣溪上村 歙縣溪上村

然而在戰亂中死去的老百姓太多,一時無法查清。朱升又奏:徽州雖有千萬臣民,卻以汪、吳、朱、夏、何五姓為大,封此五姓,即封百姓。朱元璋聽後大喜,隨即詔命徽州百姓每村建造“尺五小廟”供奉以汪、吳、朱、夏、何為首的“五人為伍”的陣亡士卒和其他百姓,曰“五猖神”。猖者,猖狂之神也,不附合徽州優雅風氣,後來,徽州人便改“猖”為“昌”,成了“五猖神”。昌者,昌盛之神也,故明清時期,徽州商人崛起,稱雄天下,繁榮昌盛起來。五昌神、五昌廟、五昌廟會遍及徽州各地。

溪上風光

溪上風光 溪上風光

棉溪發源於績溪縣瀛州鄉境內銅坑嶺西,流經孔川(別名孔雀坑)1公里進入歙境,經棟川、和溪、里方、溪上、鴻飛、洪琴、七賢、北岸、五渡、安梅、洪濟、棉溪、楊村至綿溪口入新安江,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0條。全長46.8公里,流域面積125.80平方公里。境內長37.25公里,流域面積120.39平方公里,河寬4~25米,坡降5.02‰,河床淤積砂、卵石。清代,下游環溪、楊村兩村產棉紙,遠近聞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