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歐洲華語電台(RadioMandarind’Europe)即將開播。這是法國首家官方授權的民辦漢語廣播電台,是華人在法國的又一創造性舉動。在歐洲華語電台的背後,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多年等待和計畫,只為實現這個共同的夢想。從此以後,法蘭西上空將唱響華人自己的聲音。
三組數字
8年籌備,4次競標
2006年,法國第一個模擬廣播電台契約到期出現了空檔,高級視聽委員會面向社會招標。早就想“創辦旅法華人自己的電台”的林精平和蔡聯華一拍即合,積極開始準備申請工作。然而因為缺乏經驗,最終被之前的電台繼續簽約。然而,這次的打擊並沒有讓歐洲華語廣播電台就此消失,反倒成為了漫長的八年籌備旅程的開端。
直到2008年,由於爆滿的模擬電台不能再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和娛樂的需求,法國政府計畫發展數字廣播電台。雖然當時的法國四大媒體集團企圖用模擬電台來控制和壟斷法國市場,但迫於國會上已經通過的法律條文,於當年在巴黎、馬賽、尼斯三大城市開始招標數字電台。為了保證這次競標成功,眾多華人華僑下足了功夫。他們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四處取經諮詢,聽取各路意見;同時,大家尋求社會各界的幫助,其中不僅有法國政要、社會名流,還有華僑華人社團等各個層面的人士。經過努力,多名參議員等政要都在投標書上籤名,前總理拉法蘭還專門致信最高視聽委員會以表支持,華人社團也表示聲援歐洲華語廣播電台。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9月,歐洲華語電台在眾多競爭者中被預先錄取。欣喜的林精平和蔡聯華馬上租了一間辦公室,開始購置設備並招聘各種工作人員。然而美好的期待卻在六個月後被打破——法國政府於第二年春天宣布暫時停止發展數字電台。
熱情又一次被澆滅,投入的資金也打了水漂,這一停就是四年。
在此期間,法國政府又進行了兩次招標:一次是模擬電台FM99.9頻道,但最終被一家資金雄厚的商業電台拿下;另一次就是2012年,法國高級試聽委員會再次招標數字電台頻道。在這四年間,許多得到預錄取的候選頻道都不願意繼續等下去,他們並不看好數字電台在法國的前景。蔡聯華和林精平一直堅守著“要讓華人發出自己的聲音”的信念,第四次參加了競標。2013年1月15日,法國政府終於批准了歐洲華語廣播電台(RadioMandarind’Europe)正式成立。然而,批准並不意味著可以馬上開始播音。直到2014年初才得到訊息,得到批准的數字廣播電台一定要在6月20日發出聲音。
從2006年到2014年,整整八年的時間。蔡聯華寫過無數封信投向高級視聽委員會、法國總統府等國家機關;林精平帶領著眾多華人華僑動員各界、籌集資金、集資贊助。這背後付出了多少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而一切的一切都只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創辦旅法華人自己的電台。
這個夢做了太久,是時候該實現了。
第1家電台,講2種語言
不同於其它傳媒機構,歐洲華語電台是法國首家官方授權的民辦漢語廣播電台,同時也是法國自由廣播工會的一員。該電台是由一些華人華僑組成的,非盈利性公益事業,不帶有任何政治傾向和宗教色彩。節目播出後,覆蓋面積將會充滿整個巴黎大區,相當於巴黎聖母院為軸心的35公里半徑範圍。廣播會以320Kbps/s的速度送到發射台公司,經過壓縮後從蒙馬特高地的水塔峰發射出來。
歐洲華語電台最大的特色是中法雙語的節目設定。在24小時的滾動播出中,中文和法文的比例各占一半。每天早晨3點到下午15點是法語播音,15點到3點則為中文時段。在中文播音里還包括了國語和方言兩個部分,會讓講溫州話、潮州話和廣東話的同胞們倍感親切。此外,電台也會開放給越南、高棉、寮國等遠東國家,使不同的語言在同一平台上溝通,多元的文化在一個時空里交流。
經過3次改進,播出15檔節目
自競標的第一天起,蔡聯華就擬好了標書,力求在每次投標時都能夠對節目內容有所完善。經過三次的琢磨和改進,首播節目時間從6小時增加到了18小時,欄目設定也由最初的幾個豐富到了十幾個。
目前為止,歐洲華語廣播電台精心策劃了15檔不同的節目,包含了時政、經濟、民生、法律、藝術等多個領域。在中文節目中,除了播放中法兩國及國際時事新聞外,還會提供許多實用的生活資訊信息,例如旅遊出行、沙龍展覽、時尚潮流等等。除了收聽節目之外,聽眾也可以和歐洲華語廣播電台進行“空中互動”,通過電話連線等方式向播音員和嘉賓諮詢法律、經濟等方面的問題。在法語節目中,電台將用法文介紹中國文化和習俗,推廣中國特色旅遊,其中還特別設立了給法語人士學中文的節目,不僅可以加強法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還能促進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
四個目標
“為華人提供一個說話的平台”
“法國有幾十萬華人,雖然有了中文電視和報紙,但還缺少一個中文的廣播電台”,歐洲華語廣播電台的發起人之一林精平回憶到,2004年李長春在中法文化年期間訪問法國,在旅法僑界歡迎李長春的宴會上,林精平被詢問了對中央電視台節目的看法和建議,“我們華人應該還需要一個說話的平台”。林精平認為,廣播和電視有所不同。廣播不受場地限制,開車或者做工的時候都可以收聽,而且收音機和手機都攜帶方便,隨時隨地打開都能聽到。遺憾的是,在當時打開收音機卻只有法語廣播節目。
林精平談到,在異國的土地上沒有自己的聲音有時很吃虧,許多華人新聞甚至會被歪曲報導。面對同一個事實的時候,由於不同的角度和地位,我們的看法會產生偏差。比如一個咖啡杯,有人看到的那一面沒有杯把,他認為這就是事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其實是有把的。我們尊重事實,但我們也需要自己有說話的地方。
“服務於各個年齡段的在法華人”
歐洲華語廣播電台並不局限於小範圍的華人,它的目的是服務在法國的全部同胞。許多華人年輕時為法國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年老之後應該安享晚年生活。歐洲華語廣播電台正是一個全新的消遣渠道,使老人打開收音機,就能聽到闊別了幾十年熟悉的家鄉話,了解到這些年故鄉的發展。對於正在上學或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歐洲華語廣播電台將向他們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務。而對於多年接受法國教育、甚至生在法國長在法國的華裔青少年群體而言,傳統中國文化就好像牽著風箏的線,如果有一天線斷了,那風箏也不會再飛多遠。歐洲華語廣播電台非常希望能夠使這根線更加牢固、更加長遠。蔡聯華強調:“教育不是填滿一個瓶子,而是燃燒一束火把,而想讓這把火持續燃燒並不容易。所以在教育小孩時,我就希望他會說祖(籍)國的語言,能寫祖(籍)國的文字,了解掌握祖(籍)國的文化。”所以,這個電台同樣也是給二、三代移民搭建的。
“送給法蘭西共和國一份無形的資產”
早在1984年,蔡聯華就創辦了當時的唐人協會,現在因為歐洲華語廣播電台而改名叫歐華園地。在創辦協會的同時他還用自己的名字購買了一個網站,當時希望用法文寫一些中國的歷史文化,作為寶貴的資料庫留在法國。蔡聯華常把在法生活的華人比作“兒媳”,一個好的兒媳一定要同時顧及到婆家和娘家兩方面,我們不僅要傳承和保留中國的歷史文化,也需要把它們用法語翻譯出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讓法國了解中國,另一方面也是一份無形的資產,將會成為送給法蘭西的珍貴獻禮。這也是為什麼要設定中法雙語各半播音的緣由,希望華人“兒媳”不偏不倚,這樣才能擁有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增進中法人士之間的交流”
作為祖籍潮州,出生在高棉,15歲就來到法國生活的蔡聯華,他更能體會四海奔波的滋味。他至今難忘趙進軍大使即將離開法國時講過的一句話:“樹的影子有多長都離不了根”,這句話讓他受用不盡。法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們並不了解移民的心情,當蔡聯華看到法國政界人士談及移民融入法國社會的情況時,他說,法國人永遠做不到把我們這些移民定居的外籍人士變成和他們一樣的棕頭髮藍眼睛。如果大家都能夠明白“樹的影子有多長都離不了根”的道理,並且把各項政策多往這方面考慮,互相體諒和支持,我們就一定可以和平共處。
創辦歐洲華語電台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增進中法人士間的交流和溝通,在教育、文化、經濟、習俗等各個方面互相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有了理解才會包容,唯有包容才能共存。
宗旨
“歐洲華語廣播電台”屬於協會性質,是非贏利性公益事業,不具政治傾向和宗教色彩。其宗旨是:促進華僑華人更好地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提倡遵紀守法,貢獻社會;致力於中法文化、經濟、科技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中法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與理解;為聽眾提供多方位的服務。
技術支持
與傳統的模擬廣播電台不同,歐洲華語電台是一個數字廣播電台。DAB是數字音頻廣播(DigitalAudioBroadcasting)的英文簡稱,是繼AM、FM傳統模擬廣播之後的第三代廣播——數位訊號廣播,它的出現可以說是廣播技術的一場革命。數字廣播具有抗噪聲、抗干擾、抗電波傳播衰落、適合高速移動接收等等優點。它能夠提供高保真的立體聲音質量,而且在一定範圍內不受多重路徑干擾影響。除了“聽”廣播以外,數字廣播還可以使用眼睛來“接收”信息:由於數字特性,DAB可以傳輸任何文本甚至是圖像信號。因此你可以將DAB收音機與電視機進行連線,以便還原數位訊號中的視頻圖像。
那么,如何才能收聽到歐洲華語廣播電台呢?我們可以通過數字收音機(récepteurRNTcompatible)清晰地收聽數字廣播,還可以下載手機APP或者在電腦和平板電腦上搜尋想要聽到的數字廣播節目,此外,現在一些2012年以後生產的汽車內也都配備有數字廣播收聽裝置。
récepteurRNTcompatible
秋末,巴黎的夜幕早早降臨。雖然剛剛才結束了整整一下午的播音員面試,但林精平向記者談起電台時仍然神采飛揚。回憶起這八年的每一步時,他說,“我們什麼都不懂,但我們什麼都不怕。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們就要走這條路,並且堅信能夠成功。”一旁的蔡聯華摘下耳機補充道,這只是一個開始,是電台的第一步。希望法國各界的華人同胞們齊心協力,能夠以各種形式來支持歐洲華語電台,讓華人的聲音傳播得更久、更遠。
有信念支撐,希望輔佐,努力為伴,相信這條路可以一如既往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