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琴曲]

欸乃[琴曲]
欸乃[琴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欸乃》是中國古琴名曲。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漁歌》,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打譜演奏。現在琴家彈奏的多為管平湖的節本。“欸乃”指的是槳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托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散發出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簡介

研露樓琴譜-欸乃 研露樓琴譜-欸乃

《二香琴譜》(1833) 欸乃,俗呼“北漁歌”。舊譜如太古遺音、文會堂、陽春堂亦竟名漁歌。曲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鑒堂,尾收二四,乃羽音也,而“北”之一字未見於刻本。俗或呼“北漁歌”者,別於正調商音之漁歌也。漁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豈有欸乃反為北曲乎?此曲亦是漁歌,蓋正調之漁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詩“欸乃一聲山水綠”命名以別之。

《新樂府》【欸乃曲】:

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

《欸乃》題解

《西麓堂琴統》:古昔韜名抱道之士,多托足跡漁樵以自適,此曲真有雲冷山空,江寒月白之興。汲清湘,然楚竹於西岩者,不足道也。

《西麓堂琴統》:一、煙波渺渺二、長嘯悠悠三、我歌君和四、空驚雁陣五、吳江鼓吹六、響徹龍湫七、滄浪濯纓八、數聲柔櫓九、漱石流泉十、一片鳴榔十一、舉網得魚十二、酌酒高歌十三、歡聲如雷十四、別浦收編十五、一夜狂風十六、蘆花深處。《太音補遺》:此曲蓋本柳柳州“欸乃一聲山水綠”之詩而增益之。“欸乃”,歌聲也。

《太音補遺》:一、瀟湘水雲二、秋江如練三、洞庭秋思四、楚相煙波五、天闊明朗六、漁樵互答七、嗈嗈鳴雁八、夜傍西岩九、漁人晚唱十、醉臥蘆花十一、蓬窗夜雨十二、梧桐葉落十三、曉汲湘江十四、漁舟盪槳十五、搖櫓數聲十六、寒江撒網十七、月出煙消十八、山高水長。

《玉梧琴譜》:此曲柳子厚所作。蓋柳柳州“欸乃一聲山水綠”之詩而增益之。“欸乃”,歌聲也。有脫塵寓江海河漢之游,物外煙霞之思。頤養至靜,樂守天真也。

《藏春塢琴譜》:同前譜。《欸乃》後記

《春草堂琴譜》:一派南音,並無北韻。俗呼為“北漁歌”,不知何指。

《琴譜諧聲》:……予以欸乃一曲,得山水之神,鼓之故宜長夏。原制用蕤賓、變徵是也。

歷代古琴譜庫收錄列表

名稱收錄的琴譜備註
以《欸乃》為名的古琴曲
杏莊太音補遺凡十八段
西麓堂琴統凡十六段
琴譜諧聲清變宮宮音 凡十八段
春草堂琴譜羽音 凡十八段

題解

《欸乃》存譜初見於《西麓堂琴統》,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漁歌》,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演奏。譜原於明朝陳太斌編的《太音希聲》(1929)。

這是一首很大眾化的古琴歌.因為它說的是做粗活的漁夫的生活。原先陳太斌以為它「不雅馴」,但是後人加以修飾,仍被琴人納入各琴譜之中。

此曲乃據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所作,原詩“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櫓聲或划船之聲。也有觀點認為《欸乃》是表現船夫拉縴的勞動的音樂作品,讀音應為“aoai”曲中有拉船的勞動號子音調多次出現,並一次比一次激動。整個音樂憂鬱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這樣直接、具體地表現勞動的作品,是罕見的”(見李祥霆《略談古琴音樂藝術》)。目前琴界的現狀是兩種讀音共存。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此曲系後人據唐柳宗元《漁翁》中:“欸乃一聲山水綠”詩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縴的號子聲,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

《二香琴譜》(1833)記載欸乃俗呼北漁歌,諳舊始太古遺音文會堂,《陽春堂》亦竟名潐歌,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鑒堂》,尾收二四乃羽曲也,而北之一字未見於刻本,俗或呼北漁歌者別於正調高音之漁歌也,漁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豈有欸乃反為北曲乎,此曲亦是漁歌蓋正調之漁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完元的詩《漁翁》「欸乃一聲山水綠」命名以別之。

《新樂府》【欸乃曲】:

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

《欸乃》題解

《西麓堂琴統》:古昔韜名抱道之士,多托足跡漁樵以自適,此曲真有雲冷山空,江寒月白之興。汲清湘,然楚竹於西岩者,不足道也。

《太音補遺》:此曲蓋本柳柳州“欸乃一聲山水綠”之詩而增益之。“欸乃”,歌聲也。

《玉梧琴譜》:此曲柳子厚所作。蓋柳柳州“欸乃一聲山水綠”之詩而增益之。“欸乃”,歌聲也。有脫塵寓江海河漢之游,物外煙霞之思。頤養至靜,樂守天真也。

《藏春塢琴譜》:同前譜。

《二香琴譜》:欸乃,俗呼“北漁歌”。舊譜如太古遺音、文會堂、陽春堂亦竟名漁歌。曲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鑒堂,尾收二四,乃羽音也,而“北”之一字未見於刻本。俗或呼“北漁歌”者,別於正調商音之漁歌也。漁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豈有欸乃反為北曲乎?此曲亦是漁歌,蓋正調之漁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詩“欸乃一聲山水綠”命名以別之。

《欸乃》後記

《春草堂琴譜》:一派南音,並無北韻。俗呼為“北漁歌”,不知何指。

《琴譜諧聲》:……予以欸乃一曲,得山水之神,鼓之故宜長夏。原制用蕤賓、變徵是也。……

《欸乃》小標題

《西麓堂琴統》:一、煙波渺渺二、長嘯悠悠三、我歌君和四、空驚雁陣五、吳江鼓吹六、響徹龍湫七、滄浪濯纓八、數聲柔櫓九、漱石流泉十、一片鳴榔十一、舉網得魚十二、酌酒高歌十三、歡聲如雷十四、別浦收編十五、一夜狂風十六、蘆花深處。

《太音補遺》:一、瀟湘水雲二、秋江如練三、洞庭秋思四、楚相煙波五、天闊明朗六、漁樵互答七、嗈嗈鳴雁八、夜傍西岩九、漁人晚唱十、醉臥蘆花十一、蓬窗夜雨十二、梧桐葉落十三、曉汲湘江十四、漁舟盪槳十五、搖櫓數聲十六、寒江撒網十七、月出煙消十八、山高水長。

曲情

此曲乃據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所作,原詩“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櫓聲或划船之聲。也有觀點認為《欸乃》是表現船夫拉縴的勞動的音樂作品,讀音應為“ǎo ǎi(襖靄)”。(案,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元次山集《欸乃曲》注云:‘欸,音襖;乃,音靄,棹舡之聲。’”)曲中有拉船的勞動號子音調多次出現,並一次比一次激動。整個音樂憂鬱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中國古曲中,這樣直接、具體地表現勞動的作品,是罕見的”(見李祥霆《略談古琴音樂藝術》 )。目前琴界的現狀是兩種讀音共存。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欸乃”一詞,自唐代詩人元結【樂府十二首·欸乃曲】始入詩。元詩云:“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後相繼引用於詩詞曲賦中。宋代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五曲》詩中有:“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欸乃聲中萬古心。”清人趙翼的《陽湖晚歸》有:“詩情澄水空無滓,心事閒雲淡不飛。最喜漁歌聲欸乃,扣舷一路送人歸。”現代文學家茅盾在描寫烏鎮的枕河人家時有:“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聽漁家之槳櫓欸乃之聲,成為文人生活之情趣。由此可見,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

此曲為十八段,首段以吟唱性旋律為基調緩緩鋪開,撫琴之勢如同展開一張立軸的山水長卷般,既松且靜,清風一推,盪開波浪層層婆娑細紋,如緩風習習,一派閒適悠然的氣息。悠長婉轉,節奏平穩,不躁不訥,不漾不墜,毫無簇擁堆積之感,似行舟平盪,青山相隨,心境開闊無礙。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旋律典雅持重;而當第八段再現時,則採用泛音彈奏,水聲淋漓,鼓盪飄逸,顯示出一種飄逸的意趣。行至中段,樂曲由一轉位作以轉折,繼而情緒更為輕盈,如行舟順暢,迎風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瓏,似水花偶濺衣裾,剔透清涼,更添意趣;經過變化反覆後,琴聲愈加流暢自如、通達豁然,山水之秀,盡收視野,雲水相融,情致愈濃。樂曲的尾聲是一個C徵調,空曠且餘韻裊繞,告輕舟已遠,言諸世事已瞭然,感慨萬端,難以盡述。只是待要重尋來時蹤影,早已杳無痕跡,空留青山碧水作追憶。

樂曲曲調流暢自然,琴韻悠長,意境深遠,讓人聽後有種空靈的感覺。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歌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心緒。欸乃無心,方顯山水之綠,真意難得,置身喧雜污濁外,天地之清幽盡現無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