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形成
首先,資產證券化成功開啟次按市場大門
其次,信用保險成功突破信用瓶頸
再次,眾多實力機構進入圍獵美次按市場
第四,流動性過剩使得次按市場近乎瘋狂
第五,欺騙和瀆職給本已瘋狂的次按市場火上澆油
第六,官方縱容使得次按泡沫愈吹愈大.
次貸危機
釋義:① 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②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典故: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例句:次貸危機重創全球股市,中國能否獨善其身?
關聯詞:信用體系 抵押貸款
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
概念
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採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爆發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滙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畫。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衝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發展
2007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地產業低迷時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案。
6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旗下兩隻基金,傳出因涉足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市場出現虧損的訊息。
7月,標普和穆迪兩家信用評級機構分別下調了612種和399種抵押貸款債券的信用等級。
8月,為了防止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引發嚴重的金融市場動盪,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亞央行等向市場注入資金。
9月,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諾森羅克銀行,因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出現融資困難,該銀行遭遇擠兌風潮。
10月,美林證券財報稱,第三季度由於在次貸相關領域遭受約80億美元損失。美林證券CEO斯坦·奧尼爾隨後辭職。
11月,阿聯主權基金阿布達比投資管理局將投資75億美元購入花旗集團4.9%的股份,花旗因次貸事件受到重創。
12月,美國財政部表示,美國政府已經與抵押貸款機構就凍結部分抵押貸款利率達成協定,超過200多萬的借款人的“初始”利率有望被凍結5年。
12月,美、歐、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將聯手向短期拆借市場注資,以緩解全球性信貸緊縮問題。
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範圍將有多廣?這是目前世界經濟界和金融界密切關注的問題。從其直接影響來看,首先受到衝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這場危機無疑給國內金融業帶來了不少啟示。在金融創新、房貸市場發展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美國次貸風波爆發以來,無論從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變化來看,次貸之殤在美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都不容小覷。對於中國來說,這場風波為我們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鐘。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衝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占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定,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衝擊。然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事實上,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
在次貸風波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有關美國房市“高燒不退”的話題更是持續數年。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巨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衝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採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么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們需要認識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異性。美國是一個處於全球體系之下的有著悠久市場經濟歷史的國家,周期性很強,目前正處於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後期。
中國則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即使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也只有30年的歷程,從1992、1993年提出市場經濟到現在更是只有15年歷史。處於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字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資需求大。這是區別於美國經濟接近10年一個周期的重點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國實施房改後,結束了此前多年無住房市場的局面,需求大幅飆升。雖然中國房市也存在投機因素的推動,但需求大而供給有限是促使房價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於中國房市,政府有調控餘地。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巨觀調控提出了啟示。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測對象。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即使是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也很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的漲落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第二,進行巨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時,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因此而承擔的壓力重視不夠;第三,政府不要輕易對危機提供救援。危機是對盲目投資和盲目多元化行為的懲罰,如果政府對這種行為提供救援,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滋生。本次已開發國家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聯手注資,可能會催生下一個泡沫。
附:
風暴全景掃描
次貸“怪獸”的前世今生
次級債危機如一頭怪獸詭異地將頭探出水面,顯露其猙獰面目。到底是誰的疏忽,養成了這頭怪獸?怪獸肆虐下,誰又會是最大受害者?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會不會就此拉開序幕?又有哪些手段可以用來對付這頭怪獸?
次級貸風波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各國央行被迫出手,金融機構人人自危,投資者信心受挫,陷入恐懼當中。那么,到底這一風波從何處發端、又如何蔓延,全球哪些金融領域正受其肆虐,我們能不能在金融危機釀成之前就將其扼殺?
我們推出這篇稿子,希望能對這一全球金融領域當前爭論最多的話題進行梳理,希望能通過多維度、多角度掃描的方式,讓讀者得以洞悉其全貌。
次級債危機猶如一頭怪獸詭異地將頭探出水面,開始顯露其猙獰面目。在全球金融市場互相激盪的潛流之下,其水下身軀有多龐大,暫時還無人能知,但已足夠讓市場驚慌失措,讓各國央行坐立難安,也讓一長串原本熠熠生輝的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的招牌頓時黯然失色。
這頭怪獸使得正一心對付通脹的各國央行,不得不掉過頭來將流動性大量注入市場,同時還要絞盡腦汁盤算該祭出怎樣的武器,在這頭怪獸成形之前能將其快速扼殺。
更多人充滿疑問和恐懼:到底是誰的疏忽,養成了這頭怪獸?怪獸肆虐下,誰又會是最大受害者?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會不會就此拉開序幕?又有哪些手段可以用來對付這頭怪獸?
是誰“養虎為患”
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更是悲觀地指出,由於次級房貸中80%以上按揭是以2-18形式貸出的,即貸款的前兩年收固定息率,之後的18年則採用浮動按揭利率,在今後18個月中,會有大量借款人開始面對遠比當初預期高得多的按揭利率
實際上,怪獸本非異常,而是近年來遭遇多個外部環境的突變使然。它的源頭其實是一種普通的住房貸款產品:次級抵押貸款(Subprime Mortgage)。
這是美國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一般而言,這些借款人信用分數低於620分、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在次級抵押貸款之上,則還有優先權(Prime)和次優先權(Alt-A),後兩者貸款利率顯著低於前者。
但為何這樣一種普通的房貸產品,會演變為現在震動全球金融市場、迫使各國央行眉頭緊鎖的洪水猛獸?
美聯儲:超低利率助長泡沫
這還得追溯到2001年格林斯潘主政時期的美聯儲。那一年的“9·11”恐怖事件後,由於擔心經濟下滑,美聯儲作出快速反應,開始了連續的降息歷程,把聯邦基金利率從當年9月的 3%一路減下去,直到2003年1月,降到1%的近30年的最低水平,並維持至2004年6月。這之後,美聯儲才重又走上加息周期。
在這近三年的超低利率環境裡,美國房地產業格外繁榮,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全球流動性泛濫受到各國央行關注,流動性泛濫助長了住房按揭貸款的風生水起,一大批美國人開始了擁有自己住房的“圓夢之旅”,各類房貸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為搶奪房貸按揭業務而激烈競爭:不完善的收入證明、過多的歷史債務等等,都不能阻止這些金融機構向客戶發放房貸。
回頭再來看美聯儲,在格林斯潘的過度呵護下,低利率環境雖然保住了經濟成長,但也造成雙赤字高企、美元持續走弱、通脹壓力增大以及流動性泛濫帶來的資產泡沫。自2004年底,美聯儲走上加息歷程。
這一次格林斯潘同樣動作很快,在他2006年1月卸任前的短短18個月,利率就從1%的低點一路升至4.25%的高點。隨後2月伯南克上任後接過加息接力棒,一路加到7月的5.25%,並保持13個月,直到現在。利率的快速、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還不起貸款的人陸續浮出水面。
拫據美國按揭銀行家協會的最新估計,2006年獲得次級房貸的美國人,有30%可能無法及時償還貸款。瑞士信貸預計次級房貸的違約金額可能高達1800億至2200億美元,而美國次級房貸共有1萬億美元,次級房貸的總損失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
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更是悲觀地指出,由於次級房貸中80%以上按揭是以2-18形式貸出的,即貸款的前兩年收固定息率,之後的18年則採用浮動按揭利率,在今後18個月中,會有大量借款人開始面對遠比當初預期高得多的按揭利率。
風波“至少需要18~24個月才能恢復平靜”,陶冬預測。6年前美聯儲放手鬆開銀根,縱容冒險者的投機,現在開始嘗到苦果。
房貸公司:草率放貸埋下禍根
房貸公司同樣是縱容這頭怪獸形成的一大因素。
美國的次級貸款市場,由兩家政府主導的公司占據七成以上的份額:房利美(Fannie Mae,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與房迪美(Freddie Mac,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當兩者一度占據次貸市場主導地位時,他們通常會制定明確的放貸標準,嚴格規定哪些類型的貸款可以發放。但近年來,全球成千上萬高風險偏好的對沖基金、養老金基金以及其他基金的介入,原有標準在逐利資金前失去制約力,新的市場參與者不斷鼓勵貸款公司“大膽”創新。
於是可以看到很多新的貸款品種,如:無本金貸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調整利率貸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調整利率貸款、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Option ARMs)等。這些貸款的共同特點就是,在還款的開頭幾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時間之後,還款壓力陡增,也就是“先甜後苦”。
此外,大量貸款公司甚至不要求次級貸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稅收表格在內的財務資質證明,做房屋價值評估時,放貸機構也更多依賴機械的電腦程式而不是評估師的結論,在這樣有意草率中,深深埋下了未來的風險。
投資銀行:金融創新“點石成金”
投資銀行家經常說的一句話是: 如果要增加未來的現金流, 就把資產證券化;如果想經營風險,同樣把它證券化。在他們眼中,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金融創新,也不會放棄任何可以賺錢的機會。
一方面,為爭奪美國房地產市場次級按揭的大蛋糕,近年來投行紛紛大舉收購中小銀行或按揭公司。2003年滙豐控股收購Household International、去年7月德意志銀行收購Mortgage IT,均出於迅速進入美國次級按揭市場的考慮。類似的收購還包括摩根史坦利、美林及Saxon Capital分別對貝爾斯登(Bear Stearns)、First Franklin及Encore Credit的併購。
另一方面,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貸款機構將流動性很弱的次級抵押房貸包裝成抵押擔保證券(MBS),這樣,貸款成為證券,在增加流動性的同時還蒙上了投資產品的光環。
投資銀行家們還不滿意,因為以次級房貸為抵押品的MBS債券評級不高,達不到最低投資等級BBB,因此難以脫手。於是接下來,金融創新再度點石成金:將MBS債券按照可能出現違約幾率分割成不同等級的“塊”(Tranche),一舉化身為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債務抵押憑證)。其中風險最低的叫“高級”(Senior tranche), 其次則為“中級”(Mezzanine)和“普通”(Equity)。
這樣,不同級別的“塊”可以有不同的評級,投資銀行將各種不同收益及信用評級的證券產品,銷售給對沖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某些國家的央行甚至加州工人退休基金、哈佛大學基金這樣的穩健投資機構。
投資銀行以這樣的方式,化腐朽為神奇:一名收入低廉、債務累累的美國購房者,由於貸款公司和投資銀行的聯手協助,他的住房貸款通過一系列包裝和交易,風險或許就轉嫁到了遙遠的中國的一家商業銀行。
對沖基金不“對沖”
據對沖基金界權威媒體《Alpha》最新的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前100大對沖基金掌握的資金達到1萬億美元的驚人規模。
追求絕對收益、高度依賴槓桿(leverage)融資,是勇猛的對沖基金顯著特點。在低利率時代,通過大量借貸,博取類似次級債CDOs的高收益,就成為這些基金提高業績的重要方式。
經濟學家謝國忠指出,(次級債風暴中)“膨脹的對沖基金業也應受到譴責”。很多對沖基金對投資者過度承諾回報以吸收資產,一些基金專注於流動性很差的資產,如次級債衍生品,“只要沒有贖回,這些基金公司就能在報告中隨意寫上自己的業績;一旦發生贖回,它們又因賣不掉資產而不得不拒絕贖回。”他表示。
眼下情況正是如此,風向逆轉後,當年買房的貸款人出現大面積違約,低風險的CDOs突然變成了燙手山芋,貝爾斯登和高盛旗下曾經久負盛名的幾隻對沖基金髮現,他們居然無法“對沖”掉這些曾被視為安全類證券的風險。
誰為風暴所傷
由風險放縱到風險厭惡,兩極間轉變速度如此之快。要降伏這頭髮端於世界金融中心、由住房貸款變形而來的怪獸,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 holder)——每一個參與到國際金融體系國家的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將不得不聯手
央行施捨免費午餐
從上周四開始,全球央行紛紛向銀行系統注入資金,截止到上周五,美聯儲共向銀行間注入620億美元,歐洲央行注入1558.5億美元,日本央行注入了85億美元,澳大利亞聯儲也注入了42億美元。而韓國、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和馬來西亞各國央行都表示已經準備好,在必要的時候向銀行系統注資。
而本周,市場再度以喧囂、神經質和不知足的姿態要求央行繼續注資,13日美、歐、日三大央行再度向金融系統注入超過720億美元資金。不過在14日,日本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收回了所注入的總計1.6萬億日元。
面對可能醞釀成為系統性風險的次級債風波,央行不能不出手相助。而央行一旦出手,在能否取得成效尚難以知曉之前,更大的道德風險已經產生。投機的貸款人、冒險的貸款機構和投行、貪婪的對沖基金和魯莽的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就微笑著“挾持”了央行。
不負責任的機構,如果在央行的救助下逃脫了懲罰,則央行實際在為未來的穩定埋下隱患,因為更多的人將認定:央行是“免費午餐”的施捨者。
信貸和債券市場:從香餑餑到無人問津
德意志銀行投資銀行部中國區主管王仲何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此次次級債風暴之所以受到全球關注,是因為,“在金融衍生品、櫃檯交易的掩蓋下,真正的危險程度還未最後展現”,更重要的是,“風險將很快傳遞到其他的金融市場。”
事實上,次級債問題已經擴展到房地產市場以外,依靠信用支持的、為資產市場提供資金動力的債券市場首當其衝,人們普遍表現了對債券市場的不信任。高盛、貝爾斯登、雷曼兄弟所承銷的企業債遭到市場普遍冷遇,克萊斯勒等跨國公司的企業債以往是市場的“香餑餑“,但最近失去了吸引力。
英國的《金融時報》13日報導稱,次級債危機不僅讓金融機構蒙受損失,而且已經使英國許多非金融企業的經營狀況出現惡化。
由於投資者對於債券投資突然變得敏感,企業無法像以前低利率時代那樣以較低的代價獲得充裕的資金。因此,當流動性日益緊縮時,英國企業一方面面臨更高的借貸成本,另一方面還不得不面對資金來源的日益減少。這既阻礙了企業戰略的執行,也影響了企業股票價格的估值。
再比如,中國台灣地區的REITs(房地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次級債風波的影響,大量REITs基金出現贖回賣壓,淨值翻綠,主要的18隻REITs,近一個月收益皆為負,跌幅均逾2.5%,而就在上周,REITs的贖回即高達53.24億元新台幣,若加上本周情況更為嚴重,市場估計贖回金額超過百億元新台幣。
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場受傳染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美財政部長保爾森兩周之前,談到次級債危機時,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危機已得到“控制(contained)”,但隨著事態急劇惡化,市場發現這兩個金融巨頭低估了風險,危機其實正在“傳染(contagious)”。
兩周前,紐約道瓊斯指數下跌了4.2%,創下自2003年3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而上周最後一個交易日,亞太地區主要股市普遍大幅下跌,日本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下跌407點,收於16764點,為今年3月中旬以來的最低收盤點位。韓國首爾股市綜合指數10日下跌80點,收於1828點,跌幅為4.2%,創下3年多來最大單日跌幅。
此外,中國香港股市恒生指數上周五也下跌646.65點,收於21799.96點,跌幅為2.88%;菲律賓馬尼拉股市主要股指當天下跌了3.0%。新加坡股市海峽時報指數下跌3.31%。
在大宗商品市場,不好的訊息也是一個接一個。金屬、原油期貨和現貨黃金價格近期均出現大幅跳水,由於普遍擔心次級債風暴繼續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並引發全球範圍的經濟衰退,投資者紛紛撤出高風險市場。
貸款公司和房地產企業難過冬
繼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黯然倒下後,一批同類型的公司緊隨其後。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去年全美排名第十,在宣布裁員近90%
並停止發放貸款的幾天后,上周向美國破產法庭遞交了破產申請。
這之後是美國最大的次級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這家公司上周無奈地向公眾表示,其財務狀況可能會因信貸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而遭受衝擊。
美國全國住宅建築商協會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房地產商的信心指數在持續下跌,這表明房地產商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銷售已經籠罩在次級債危機的陰影下了。而市場也對此作出反應,多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都受到投資者的質疑,像Tarragon這樣的企業也未能倖免。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6年11月到現在,全美共有80多家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宣布停業,其中11家已經宣布破產。
過去幾年,低利率帶來了房地產業的欣欣向榮,而一旦方向發生變化,利率環境出現逆轉,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企業要想安全過冬,都幾乎成為奢望。
對沖基金終於“裸泳”
作為市場上最無畏的風險喜好者,對沖基金經理們終於在退潮之後,發現自己有可能忘記穿上“泳裝”了。
對追求絕對回報的對沖基金而言,次級債的高回報以及債券作為資產配置中安全品種的傳統管理,使得不少對沖基金對次級債趨之若鶩。不過,在這輪風波中,好些之前熠熠生輝的金字招牌失去了光澤。
最先暴露出來的是華爾街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旗下基金,兩隻過多投資次級債基金7月宣布倒閉,並連累公司股價快速下跌,流動性危機加劇,實際上,由於市場一直擔心次級債風波的加劇而不看好這家投行,貝爾斯登股價今年以來已經縮水30%以上。
接下來是高盛旗下兩隻赫赫有名的內部對沖基金,Global Equity Opportunities和North American Equity Opportunities,前者由於所依據的投資模型未能預測出近期市場動盪,導致損失大約15億美元,超過其價值的30%。好在最新訊息顯示,高盛已於本周注資30億美元對其進行救助。
因為損失過大而被迫亮相於媒體的對沖基金公司還包括: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旗下的三隻基金、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AQR 基金管理公司、高橋資本(Highbridge Capital Management)等一長串名字。法國奧都資產管理公司(Oddo)日前也宣布關閉三隻對沖基金,總資產規模達10億歐元。
亞太地區同樣難以獨善其身,澳大利亞兩隻大型對沖基金Basis Capital和Absolute Capital已暫停贖回,澳大利亞最大投行麥格理銀行旗下的一隻基金近期也向投資者警告,可能會出現高達25%的虧損。
不少分析人士還注意到,這一波風暴還曝光了一類一直被看作“穩健性”的對沖基金,即市場中性基金(market neutral),這類基金依靠多頭(long)和空頭(short)獲得收益,也就是期望市場在漲和跌中都能賺錢的基金。
但由於過分依賴電腦模型,這些基金遇到了與十年前一場經典案例中同樣出現的市場環境:1998年,美國大名鼎鼎的對沖基金公司“長期資本”由於遇到投資模型中機率極小的市場波動,而迅速隕落,並累及美聯儲召集華爾街八大投行聯手救助。而這家公司中,還有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隨著次級債風波的發展,更多專業人士對數量型基金(Quantitative Funds)的投資管理模式提出反思,這類基金所依賴的數理模型和所持的倉位和投資組合都非常類似,這也意味著,市場風暴襲來,每家基金採取的“斷臂自保”的方式也雷同,部分產品由於他們的集中拋售而價格急跌,電腦模型因而發出持續拋售的指令,惡性循環下,一個自我加強的內陷式漩渦就此形成。
對於這種同質化嚴重的投資模式,花旗銀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就指出,“所有補救方法似乎都沒什麼用”,風暴來臨時,大家跑向同一個逃生門,反而是“無處可藏”。
冒險的商業銀行難以倖免
而一向以穩健著稱的商業銀行,這次似乎也難以向公眾解釋,為何投資債券品種,也會突然蒙受巨大的損失?作為金融系統中的中樞,商業銀行一旦對風險急劇厭惡,整個市場將面臨乾涸,從企業融資到金融交易都將受到影響。
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日前宣布,因美國次級債影響,使其難以合理評估其基金持倉的市場價值,公司不得不凍結旗下三隻資產支持證券基金的申購和贖回。
荷蘭投資銀行也表示,今年因美國次級抵押貸款至少損失1.37億美元;滙豐集團德國分公司宣布,暫時停止旗下2億歐元的資產證券化基金(ABS)的贖回業務。
全球最大銀行之一的瑞士銀行(UBS)周二發布二季度財報,儘管淨利潤達到56.22億瑞士法郎,同比增長79%,比2007年第一季度高出72%,但瑞銀新任CEO馬塞爾·羅內爾(Marcel Rohner)的看法更悲觀。他表示,美國次級債的拋售規模和範圍迄今還無法衡量,而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將影響該行今年下半年的盈利。
羅內爾是瑞銀前風險策略主管,並且是計量經濟學博士,他的預測讓市場對跨國銀行能否安然度過此次風暴的前景不寒而慄。
併購活動和PE繁榮或告一段落
過去數年,低利率環境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型的收購兼併活動非常旺盛,很多天價的交易也時常刺激全球市場。
這當中,私人股權基金(PE)更是得天時地利人和,成為近年來最活躍的一支力量,在全球併購市場中,PE主動促成了大量的併購交易,是推動全球併購活動繼續上揚的重要原因。
Dealogic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PE參與的全球併購金額增長了133%,達到6309億美元,占全球併購總金額的22%,兩年前這個比例僅有12%。此外,歷史上交易金額最大的十大併購交易,有七宗發生在2006年,且背後均有PE的影子。
但次級債風暴重創了信貸機構的信心,全球幾個主要市場的流動性突然繃緊了,黑石(Blackstone)總裁托尼·詹姆斯(Tony James)近日就警告稱,“由於信貸市場發生劇變,大型私人股權收購交易將會減緩。”
事實上,一個令PE行業不安的信號已經出現,自今年6月起,PE主導的併購交易規模下降了約1/3,由於投資人對貸款擔保債券產品的需求降溫,近期國際上數十宗由PE主導的槓桿收購(LBO)都被迫推遲甚至取消交易。其中包括,PE巨頭KKR收購英國聯合博姿(Alliance Boots)、克萊斯勒“回歸”美國的交易,凱雷收購英國維珍傳媒等。
美林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理察·伯恩斯坦也指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危機愈演愈烈,將使得全球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大大降低,意味著“全球併購領域和金融市場的繁榮景象可能告一段落。”
全球經濟前途未卜
對於未來全球經濟的展望,經濟學家謝國忠不甚樂觀,他表示美國經濟可能會在明年遭遇蕭條期,而為了清除過多的科技股和信貸泡沫,“美國經濟可能在未來5年經歷低速增長。”
瑞士信貸的陶冬也出言謹慎,他認為,“事件仍在發展中,央行干預能否重新樹立市場信心,仍是未知數。目前對事態做出量化的判斷也許為時尚早。”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卻顯得樂觀許多,IMF預測全球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長率均將達到5.2%,“支撐全球經濟強勁成長的基本面因素依然存在”,IMF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
但不管怎樣,這一次風暴已經重創市場信心,儘管特里謝數次出手注資,但周三的《金融時報》還是感嘆:特里謝安撫市場未果。未來如何安撫驚魂未定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信心,則是各國監管機構目前棘手的事情。
中國?
應該說,截止到目前,中國還相對安全,這場發端於遙遠的美國房貸市場的風波,短期內只是通過媒體傳播到了國內,還沒有造成直接影響,A股也還在一枝獨秀地向著2100-2400點爬去。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曾剛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間接影響已經產生,目前更多地反映在市場情緒恐慌,以及市場信心遭受挫折上”。不過他表示,內地資本項目尚未全部開放,股市、債市、匯市等也相對封閉,與全球市場未能完全同步,這些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起作用的“防火牆”,“現在還能發揮功能。”幾大銀行已經紛紛站出來自我表白,次級債風波沒有給自己造成很大損失。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更是強調,在風暴愈演愈烈之前,招行已經“獲利了結”。而中行、工行等也將於近日公布財報,屆時這幾家機構是否受傷,傷情有多嚴重將不得不公開披露。
此外,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彭興韻還提醒,次級債危機會在短時間裡對國際資本流動造成較大的影響,原來投資於看似避風港的歐美金融市場的資本,將因為次級債的衝擊而再次轉戰於其它新興市場,而中國可能成為“被次級債危機驚散的遊資集中的良好場所”。
誰來降伏“怪獸”
伯南克和特里謝:兩難選擇
作為著名學者,伯南克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就是巨觀經濟政策的失誤如何導致美國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及金融市場的混亂又如何影響到其他的經濟領域。
現在作為美聯儲主席,他有了將研究成果付諸實踐進行檢驗的機會。
市場人士曾戲稱,次級債危機是格林斯潘時代埋下的隱患,但不幸的是輪到伯南克來埋單。更讓市場關注的則是,伯南克本人是研究金融危機處理的專家,同時他對貨幣理論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推崇備至,後者認為央行的貨幣緊縮是加劇危機並引發更廣泛危機的誘因。
外界目前在觀察,以抵禦通脹為首要目標的伯南克,如何執行下一步的貨幣政策,因為在最近一次的會議上,美聯儲還在表達對通脹的擔憂。
在對局勢發展的預測以及在市場救助的力度上,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顯得比伯南克更悲觀也更不遺餘力。繼9日和10日分別注資948億歐元和610億歐元後,歐洲央行13日宣布再次向歐元區銀行系統注資476.6億歐元。從注資的額度和頻率來看,都較美聯儲為甚。
事實上,特里謝比伯南克更加怨氣衝天,歐元區經濟終於走出長時間停滯,他正小心謹慎地緩慢加息以控制好經濟成長速度,和壓制住通貨膨脹,但突如其來的美國住房貸款風波打亂了他全部的工作。
歐盟統計局(Eurostat)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13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較第一季度增長0.3%,較上年同期增長2.5%,這表明歐元區今年第二季度經濟成長大幅放緩,創下自2005年第一季度以來單季增幅的新低。
雷曼兄弟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保羅·希爾德(Paul Sheard)告訴記者,“就目前來看,央行領導受縛於許多約束條件”,首先他們同樣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性,但他們必須保持一切盡在掌控的明智形象,好讓外界感覺他們的確比其他人更能洞悉未來,“但他們其實並不能如此神奇。”
希爾德指出,央行一般有兩大使命:通過控制通脹來支持經濟的持續性增長,以及作為最後的貸款者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這兩個目標截然相反,可能會互相衝突;幾大央行現在面臨的處境看來就是如此。”他表示。
加息還是減息,未來幾周伯南克和特里謝都將作出兩難選擇,而他們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將決定著這場風暴是否會繼續擴散,是否會醞釀成金融危機。
華爾街和歐洲金融機構:匆忙自救
惹下亂子和陷入泥沼的華爾街和歐洲的金融機構,已經匆忙開始了自救行動。他們自身能否掙脫泥沼,其實也影響著整個金融市場的情緒和信心。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3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隨著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出現惡化跡象,美國很多銀行已經提高了次級抵押貸款的放貸標準。在接受調查的銀行中,有近一半表示它們已經提高了非傳統抵押貸款的放貸標準。有超過10%的銀行表示,在過去3個月裡,即使對於那些信用程度較好和收入較高的客戶,銀行也提高了放貸標準。
高盛財務長戴維·維尼亞(David Viniar)甚至樂觀地表示,市場的震盪反而會帶來新機會,“我們相信,這對我們自己和我們引進的其他投資者,都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
一方面由於這些金融機構就是市場的參與者,另一方面他們的情緒和態度,直接影響更多的投資者的信心,對危機的化解,謝國忠就認為,最好的解決之道是市場自救而非政府救市。
還有誰?
風暴還在蔓延,市場繼續震盪,藏於水下的怪獸的身軀不斷浮出水面,世人愈加目瞪口呆,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就疾呼,“我們正在經歷1997年之後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
梅納德·凱恩斯說過,投機者知道他在冒險,意識到風險隨時隨地的存在。但是,在逐利資本的推動下,市場上無數的“理性”經濟人卻只顧追求“效用最大化”,忘記了風險的存在。
在謝國忠看來,全球衍生品的發展使信用風險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被分散,更加慫恿了投資者冒更大風險、追求更高回報。他認為,無論風險是在表面上還是在實際上被對沖了,這些衍生品都刺激了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需求,並在總體上降低了市場的風險溢價。
“而資金價格不斷降低,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架空了央行的貨幣政策。不知不覺間,各國央行讓一個巨大的信貸泡沫控制了全球經濟。”謝國忠表示。
何帆指出,儘管在過去十年內金融市場經歷了多次風險,並多次化險為夷,但是這次情況不一樣,“這次危機的性質不僅僅是流動性短缺,其根源是家庭和企業的過度負債,很多家庭和企業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僅僅提供臨時性的流動性支持,已經無法挽救其命運。”
他認為,全球範圍內通貨膨脹抬頭,制約了各國央行通過降低利率或提供大量流動性托市,過去十年之內,受到錯誤政策和貪婪欲望驅動,逐漸膨脹起來的泡沫,“最終還是要以破滅收場”。
現在的情況是,由風險放縱到風險厭惡,兩極間轉變速度如此之快,全球金融市場為之上躥下跳,投資者為之提心弔膽。怪獸來襲,誰能伏魔?
近十年來,國際金融體系演變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擴張和全球化經營愈演愈烈,在織就全球金融一體化網路的同時,也編織了一條影子網路,這就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傳導鏈條。這個網路在已開發國家之間、開發中國家之間乃至兩者彼此之間盤根錯節、不斷深入。
目前對各國監管者最迫切兩個問題是:一是在第一時間防止危機的出現和蔓延;另一個是建立跨國界的危機處理機制以及解決方案,降低溢出效應。
因此,要降伏這頭髮端於世界金融中心、由住房貸款變形而來的怪獸,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 holder)——每一個參與到國際金融體系國家的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將不得不聯手。
透視金融危機下的經濟學名詞
金融風暴影響了世界的各個行業,政府以及民生大眾紛紛“自救”,一些有趣的經濟學相關的名詞開始走紅. |